針對可攜式行動裝置特性 選擇合宜的元件整合技術 智慧應用 影音
TI(ASC)
MMI Asia

針對可攜式行動裝置特性 選擇合宜的元件整合技術

採SIP技術製作的感測元件,具備高頻寬、低雜訊特性。Allegro
採SIP技術製作的感測元件,具備高頻寬、低雜訊特性。Allegro

新一代的智慧型行動電話、TabletPC平板電腦,消費者在體積與性能方面的要求,讓商品開發人員必須重新考量,使用的解決方案能否應付日益縮小的可用構件空間,結構上的要求讓開發人員必須尋求更具整合效益的多功能晶片,或是採SiP或SoC甚至3D IC的整合方案,以呼應輕薄化的設計趨勢。

目前市售主流可攜式電子裝置,觀察熱門的iPad、iPhone或是Android等行動裝置,都會發現,可供機構和系統工程師運用的空間越來越狹小,機構工程師在面對輕薄設計同時又必須維持裝置外殼強度,在薄化外殼的內裡也必須強化結構方面的設計,這在商品輕薄化的潮流下,也更加限制了系統工程師可選用的解決方案。

SoC也具備體積縮小優勢,開發時間會較SiP略長。tensilica

SoC也具備體積縮小優勢,開發時間會較SiP略長。tensilica

記憶體元件通常透過封裝技術達到容量倍增,但體積不變的優勢。Samsung

記憶體元件通常透過封裝技術達到容量倍增,但體積不變的優勢。Samsung

晶圓級封裝具備體積小、成本低優勢,圖為採WLP封裝的SRAM FPGA。SiliconBlue

晶圓級封裝具備體積小、成本低優勢,圖為採WLP封裝的SRAM FPGA。SiliconBlue

以Android這類開放平台的可攜式行動裝置來說,多半以有大量的SoC與SiP解決方案釋出,透過這些主流元件搭配組合,可讓廠家以最短的時間讓商品快速上市,但相關業者大多使用的解決方案過於接近,也讓商品的賣點無法凸顯,例如,商品大多有相同的體積限制或是功能項目,無法開發出較獨特的性能亮點或產品功能,相對也限縮產品的行銷動能。

而行動裝置必須能滿足多元的外型與規格要求,尤其在體積方面的要求,更是行動裝置用戶在採購產品前的主要決策關鍵,這也推動系統工程師必須嘗試導入最新的IC科技,其中包含大量的射頻元件、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動態存取記憶體)、電源控制IC、DSP...等,應用最先進的IC設計與封裝技術。

觀察智慧型手機的設計方案,會發現智慧型手機採行大量的RF元件、記憶體、處理器、DSP、MEMS等IC元件,為了達到性能與操作性的均衡表現,多半還會採行多核心或是特定功能,如影像擷取、處理、編輯和通用運算處理器分離的設計方案,但問題也來了,呼應多功能的智慧型應用,對於處理器的要求相對較高,相關的顯示加速、音效、視訊DSP等元件形成整合上的困難,若這些元件多數都採獨立封裝,那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機構空間內達成設計要求。

SoC、SiP、3D IC元件整合關鍵

目前的可攜式行動裝置來說,想在相對緊密的PCB上實踐功能設計,除非能將原本多顆IC進行更緊密的整合,或將主/被動元件重新採小尺寸的規劃布局,才有可能實踐體積方面的設計要求。要將系統設計進行合理的縮小重新布線,對系統工程師來說是個極為困難的工作,因為個單元IC的體積再小也有其極限,而當功能越繁複相關的實踐電路也無法進一步縮小,即便採行多層PCB板,對於實際設計縮小化也於事無補,因為個功能IC和主/被動元件的佔位面積已經限制的縮小的可能性。

基本上若實踐設計的各IC,若均為獨立封裝或元件,想在有限面積的PCB上進行表面黏著IC設計是不可能的工作,為克服這個物理性的障礙限制,系統設計師必須求助於SiP系統級封裝、3D IC堆疊技術或採行晶圓級封裝技術,才有可能實現電子裝置的小型化設計,尤其是當裝置本身還支援多種射頻功能時,更能彰顯整合IC的設計方案,在縮小產品體積方面的優勢。

3D IC堆疊式設計與晶圓級封裝
常見用以實踐小尺寸設計的整合方案中,3D IC也是相當主流的設計方式。基本上例如裝置的核心處理器、基頻處理器、DSP,可透過3D IC設計在一IC(PoP)結構上進行堆疊,一次整合多種功能IC,可大幅減少PCB表面的佔未免基,另可把多層板的布線設計透過IC的整合,在IC內就把大部分的布線處理完成,PCB的功能僅處理如資料線、電源的供應,大量減少必須在PCB上傳輸資料可能遭受的干擾問題,減低防干擾線路設計,進一步縮小PCB的實踐尺寸。

晶圓級封裝(Wafer Level chip scale Package;WLP)為直接在晶圓上封裝、測試,再切割成晶片成品,而晶片最大尺寸即是晶片切割完之後的尺寸大小,更具體積上的縮小優勢,而在產品極度縮小的趨勢下,讓CSP(Chip Scale Package)要求更高,以晶圓級封裝WLP最能符合這種縮小潮流,加上製程中不需用基板、亦不用填膠、打線處理,產品製造成本與時間都可以大幅壓縮。WLP封裝技術的IC具備體積小巧、輕薄、成本更低,但受限製程基本上還是以低腳數的產品較適合,例如記憶體IC、鏡頭模組...等元件。

系統級封裝技術

在空間相對緊密的PCB設計方案中,採行SiP(System in a Package;SiP)系統級封裝,相較SoC(System on Chip)方案來說,SiP可以將不同技術透過封裝技術,整合在同一晶片中,這對於開發相對緊緻、體積小巧的裝置來說提供系統開發更大空間與彈性,突破PCB空間的限制!

另外,SiP也有縮短開發時間的效益,因為SiP可將不同技術、材料製作的晶片經過封裝成一系統化的晶片,晶片的功能並不會出現相容性的問題,也能將原本採表面黏著方式設計的被動元件一一整合在SiP封裝裡,或內嵌於多層結構的SiP元件,達到大幅縮小相同電路的實踐設計面積,而設計方式也可以採多層覆疊的實踐,可讓PCB的有限空間達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此外,若以整合無線相關應用功能的SoC為例,系統工程師可能必須將Wi-Fi、Bluetooth與Flash Controller等元件進行整合,如果採SoC製作流程,則必須針對各功能晶片重行設計再進行整合,因此多數SoC開發專案,可能需要耗時3~4個月才能完成功能開發,這在SiP系統級封裝的開發方式,因為採行已經經過認證的晶片元件,再透過封裝技術進行整合,可能耗時僅需1~2個月即能達到功能實踐階段,因此SiP具備更快的產品開發效能,也可有效縮短開發時程。

應用SiP的效益相當高,尤其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初步功能實踐需求,而採行的功能單元都是經過驗證、認證的功能單元,在驗證整體功能時即可排除個單元的可能潛在問題,可把開發心力放在如何節省整體功耗或晶片的抗干擾問題,爭取更多開發時效。另SiP的多元晶片整合方案中,也可善用主/被動元件的IC化,進行更多加值設計,例如,利用CMOS、GaAs、SiGe等功率IC技術,來開發基頻或射頻電路,整合原本四處散落在PCB的個功能IC。


議題精選-SEM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