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IDC」滿天飛 企業須審慎檢視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116
Event

「雲端IDC」滿天飛 企業須審慎檢視

  • DIGITIMES企劃

隨著雲端運算議題延燒,對於原本即從事代管服務的供應商,不啻提供了就地升級的機會。在此之中,有的業者確實很認真,斥資打造了尚稱完備的服務架構,但也有業者其實換湯不換藥,僅以虛擬專屬主機(VPS)的骨子冠上雲端IDC之名,企業在評估選用時,必須詳加檢視,避免所託非人。

企業追逐雲端浪潮,已然蔚為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除非選擇自行建置私有雲、其餘不做他想,否則不管論及公有雲、混合雲,抑或是託管式的私有雲,通通都需要與雲端IDC業者打交道;由此可見,如何精挑細選到足堪大任的雲端IDC,的確是企業必須勤加修習的重要學分。

但不論是翻開相關DM,或者上網搜尋,企業這才赫然發現,IDC業者不管規模是大或小,知名度是高或低,通通都稱得上是雲端IDC,因為他們除了提供主機代管、實體主機租用、虛擬主機、虛擬專屬主機…等傳統服務項目外,如今都從善如流增闢了雲端服務。

既然大家都是「雲端IDC」,似乎不需費心選擇,企業大可向既有服務的提供對象,直接轉換為雲端服務即可;殊不知這般便宜行事的結果,可能讓企業惹上大麻煩,稱有不慎,甚至可能因而喪送生意機會或商譽。

舉例來說,企業可能長期向某業者租用虛擬主機服務,由於要價十分低廉,平時也沒出過什麼大亂子,其服務品質似乎值得信賴,如今該業者推出雲端服務,而自己又恰好想趕上雲端流行,正所謂一拍即合,直接就服務內容予以轉換即可。但企業可能忽略掉,VPS與雲端服務,算是兩碼子事,其過去賦予虛擬主機的期望值,肯定不能沿用到現今的雲端服務,兩者之間,絕不容混為一談。

因此,向來可為企業提供良好虛擬主機服務的業者,只不過證明了,其有能力將用戶對於網頁處理的需求,照顧得好好的;反觀雲端服務,企業需求截然不同,需要直接操控虛擬機器、選用作業系統,執行更多元化的運算任務,其本質遠比虛擬主機複雜許多,既然如此,自然不宜套用粗糙單純的邏輯來看待此事。

同是雲端服務 奈何底層架構差異甚大
一家在2012年正式跨足雲端服務的業者坦言,自己也從主機代管、虛擬主機、VPS等業務一路走來,最明白同業的偏好是什麼、如意算盤又是什麼。

事實上,虛擬主機或VPS的要價都不算高,以如此誘人的價格,業者利潤何在?當然就立基在廉價的IT配備之上,這些配備可能是中古伺服器、白牌儲存設備,以及不要錢的開放原始碼軟體,然後竭盡所能利用這每一分資源,爭取到最多的用戶進駐。

所以別看虛擬主機或VPS服務費用如此之低,已在服務機制上佔盡便宜的業者,其實仍有不少甜頭可嚐。試想,如果業者已經習慣了小投資、大收益的操作模式,過去在VPS這麼做,如今轉換跑道到了雲端服務這個場域,當然可能依樣畫葫蘆,甚至直接拿VPS服務平台充當雲端服務平台,也並非不可能。

這麼做,有何後遺症?道理很簡單,要利用VPS-based的脆弱基礎,硬是玩起雲端服務的重頭戲,無疑將導致資源利用情況過度緊繃,隨之而來,便是無預警當機或斷線等失控場景,這對於意欲以雲端平台撐持營運發展重任的企業,勢必為不可承受之重。

在此情況下,真正能撐得起雲端大場面的基礎架構,絕不是一堆廉價機器或開原碼軟體,而是能夠被轉化為十足SLA保障的高檔配備,包括虛擬化軟體、虛擬環境管理工具、多核心伺服器、L4~7負載平衡設備(含ADC應用交付控制器)、10GbE交換器、SAN儲存設備,乃至於防火牆、IPS等資安系統,任何環節,均不容馬虎行事。

舉例來說,企業之所以亟欲步上雲端,通常不外兩大目的,其一是希冀透過一組伸縮自如的叢集架構,獲致高度的彈性與擴充性,以便在需要擁有執行繁重計算任務時,即可快速取得強大計算能力,當任務結束,暫不需要龐大能力之際,也能適時縮減能量;至於另一目的,則是讓一些奠基於老舊語法的程式,能夠轉化為虛擬機器型態而持續運作,達到「延壽」的效果。無論是叢集或延壽,都亟需倚靠良善的Hypervisor暨配套管理工具予以實現,能符合這般條件者,顯然是商用虛擬化系統,而非開原碼軟體。

緊接著,無論是伺服器或儲存設備,都需歷經嚴謹的測試認證程序,以證明可與商用虛擬化軟體整合運作無虞,舉凡具有一定品牌光環加持的產品,多已具備這般條件,然而白牌機種卻非如此,萬一硬要以白牌主機或儲存設備運轉商 用Hypervisor,日後是否出狀況,舉世間無人可拍胸脯保障,萬一不幸出現任何疑難雜症,企業恐將受此拖累,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意欲推出雲端IDC服務的業者,即便忍痛苦撐,該有的投資與建設,樣樣不可免;相對而言,企業為求安枕無憂,在尚未簽訂服務租賃合約前,仍須小心謹慎,要求參觀服務供應商的機房環境,藉此瞭解其所採用的基礎設施,是否真能讓人安心。

管理機制務必完備 服務項目力求多元化
儘管承租雲端服務,一切管理維運事宜,都可在遠端連線處理即可,未必需要比照實體主機租賃或主機代管模式辦理;但不可諱言,相同的機房環境,未必全數挪作雲端服務使用,業者亦可能同時運轉其他服務,導致來自不同用戶端的MIS人員穿梭其間,一旦當中有人包藏禍心,擅闖非屬自己所能操控的機櫃領域,某種程度上,仍可能對其他雲端服務客戶造成危害。

因此企業即使租用雲端服務,亦可秉持實體主機租賃或主機代管的規格,詳加檢視業者的安控機制是否到位,舉凡生物辨識門禁進出管理、訪客及進出人員管控及物品攜帶登記、全天候錄影監視系統、全天候保全人員、全天候網路監控機制,乃至於電力、空調、消防等環境管控品質,全都可列為觀察重點。

甚至部分業者強調,即使獲得放行進入機房的合法使用者,亦僅能被限制接觸其權限之內的機櫃或機器,凡有撈過界的意圖,當下就會遭到制止,這樣的安控水平,頗值得稱許,但未必每家業者都能做到,凡此種種,亦可加以留意。

另外,企業初次接觸雲端,不免都夾雜些許試探意圖,未必一下子就購足所有服務,然經過一番試煉證實可行後,今後將有更多需求亟待實現。倘若企業為求管理單純化,不欲同時承租多家雲端IDC服務,那麼首次委以重任的服務供應商,是否提供多樣化服務,以利日後追加承租項目,就成為相當重要的指標。

持平而論,有能力提供多元服務的業者,往往亟需龐大資源撐持,這類型業者並非泛泛之輩。舉例來說,以中華電信旗下的hicloud為例,除了提供多數同業皆已具備的雲運算(hicloud CaaS)平台外,亦可提供虛擬私雲(hicloud VPC)、資料櫃(hicloud Box)、雲平台(hicloud PaaS),以及偏向SaaS層級的雲市集(hicloud Mall)等不同服務,依此陣仗,大致能滿足企業e化之所需;即使企業各有考量,未必非選擇hicloud不可,但至少可以此作為標竿,當做衡量其他業者服務完備性的量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