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301對中國實施「雙重打擊」  地緣政治風險蔓延成熟晶圓廠 智慧應用 影音
貿澤電子
世平

美301對中國實施「雙重打擊」  地緣政治風險蔓延成熟晶圓廠

  • 黃瓊文評析

美國301調查和相關制裁措施一旦落地,將使中國晶圓代工廠的外銷訂單面臨更大挑戰。李建樑攝
美國301調查和相關制裁措施一旦落地,將使中國晶圓代工廠的外銷訂單面臨更大挑戰。李建樑攝

美國拜登政府自2022~2024年間,針對中國先進晶片領域實施出口管制與技術封鎖,並於23日宣布啟動對其成熟製程展開301調查。美方此舉可謂雙箭齊發,透過尖端技術限制與針對量產成熟技術課稅,對中國實施「雙重打擊」。

美國意圖透過限制先進製程設備和核心技術,阻斷中國在高效能運算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追趕步伐;而針對成熟製程晶片進行貿易調查及加徵關稅,意在削弱中國在規模化生產與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迫使供應鏈和國際資本向美國及盟友傾斜。

目前,業者一般將28奈米及以上的製程歸為成熟製程,包括28奈米、45/40奈米、65/55奈米、90奈米等主流12吋製程,以及0.13至0.5微米的8吋和6吋製程,甚至更早期的4/5吋製程,也都屬於此範圍。

這些成熟製程所生產的晶片約佔90%市場需求,涵蓋類比晶片、電源管理、MEMS感測器、藍牙、Wi-Fi、射頻前端晶片、功率半導體、MCU、光電晶片,以及如DSP、MPU等,應用領域廣泛,包括消費電子、通訊、醫療、工業、汽車電子與家電等,涉及的影響層面甚至比先進製程來得廣。

當前,成熟製程產業正面臨兩大挑戰:產能過剩與地緣政治緊張。

由於中國晶圓廠的快速擴張,產能過剩已對全球供應鏈帶來負面影響。根據中國半導體智庫芯謀的統計,截至2024年10月,中國12吋晶圓數量已達40座,建設中的產線還有約19座,規劃興建中的產線也還有11座,且重點多集中於成熟製程領域。

在美國限制先進製程投資後,中國主要晶圓代工廠大幅轉向成熟製程的擴充,導致產能過剩,引發價格競爭。美系整合元件廠(IDM)大廠如TI、ADI、Wolfspeed等,近年在中國市場頻頻遭遇本地低價競爭的壓力,導致要麼跟進降價競爭,要麼棄守中國本土市場的關鍵抉擇。

本土的晶圓廠受到美國聯手荷蘭等盟友對先進製程的禁令,投資重點已轉向成熟製程。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合肥晶合集成等領軍企業,以及廈門聯芯、深圳粵芯等新秀,均以本地客戶為主,產能擴張,加快本土替代化進程。

以中芯國際為例,有超過80%的訂單來自本土客戶,約20%來自歐美客戶,顯示中美脫鉤後,業務已高度本地化。

此外,外資和台資企業欲在中國市場銷售產品,亦多選擇在中國境內進行生產。例如,意法半導體宣布與華虹合作,計劃2025年在中國製造其40奈米MCU。

合肥晶合集成創辦人蔡國智也曾表示,中國晶圓廠在成熟製程大有可為,可以做到極限。合肥晶合更是當地京東方在顯示器DDI領域的重要代工廠。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國,同時也是主要終端電子產品的出口國。一部分晶片出口到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於當地進行後段生產組裝。由於這些地區較不具備完整的IC設計與製造能力,對中國晶片供應依賴度頗高。

301調查和相關制裁措施一旦落地,將使中國晶圓代工廠的外銷訂單面臨更大挑戰;儘管本地訂單及外商落地生產的需求可部分填補缺口,但未來影響仍取決於美方政策的實施力道究竟有多大,說直接點,也就是關稅比例課得多高。

此外,台灣二線晶圓廠恐也將面臨更複雜的挑戰,特別是「NCNT」(No China,No Taiwan)的風向逐漸抬頭。所謂NCNT,指部分歐美客戶為了因應台海局勢風險,要求晶圓廠將生產基地排除中國及台灣,這也連帶促使如聯電、世界先進等晶圓廠選擇在新加坡擴建或新建工廠,以應對客戶要求。

拜登政府「臨去秋波」正在做球給川普,接下來也將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對晶圓廠而言,如何穩定客戶降低地緣政治風險,成為最迫切策略。同時,隨著成熟製程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未來可能也將出現二線晶圓廠間的整併與重組。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