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雲各有缺憾 混合雲成理想選項
倘若仔細端詳產、學、研各界對於雲端運算之預測,看好混合雲將從2013年起發光發熱之說,明顯不在少數,同時也有不少專家提出呼籲,企業不宜繼續抱持看風向、試水溫的心態,而應儘管推展混合雲應用策略,把非關鍵性業務服務放置在相對廉價的公有雲平台,而將關鍵業務服務保留在企業內部執行。
有一件事,大家必須承認,就現階段來說,足以撐持混合雲穩定發展的關鍵技術,其實還不太成熟,但在一切猶未水到渠成的當下,鼓勵用戶投靠混合雲的聲浪,已經愈來愈高。
何以致此?道理很簡單,即是因為「瑕不掩瑜」!畢竟企業營運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處在今時今日如此高度競爭的環境中,亟需憑藉IT能量之不斷增強,方得以滿足持續發展的需求,在此前提下,企業絕無可能自外於雲端浪潮,然而環顧雲端運算的各項部署模式,混合雲是唯一兼具安全性、資料完整性、可靠性,乃至於業務靈活性的選項,其所蘊含的優勢至為顯著,因此甚具導入價值。
況且,原本未臻完善的關鍵技術,亦可望在2013年逐步獲得突破,所以有關混合雲的一切態勢,似乎都朝著正向推進;值此時刻,企業亦應跳脫既有思維,莫要繼續陷於公有雲及私有雲各有缺點、礙難抉擇的情境,試著從混合雲的角度切入,跨出關鍵的一步。
混合雲起飛在望
企業管理協會(Enterprise Management Associates;EMA)首席研究分析師Tracy Corbo曾經表示,他深信不疑,2013年將會是屬於混合雲大有表現的一年,尤其在於IaaS服務,主因在於,雲端基礎設施服務之停止運轉時而發生,乃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因此企業沒有必要一直糾結在這種疑慮之中,反倒可以換個角度認真思考,究竟有哪些工作負載,可以託付於服務中斷、資料遺失等風險係數較大,但卻靈活廉價的公有雲之上?此外,又有哪些攸關公司關鍵業務的工作負載,仍適合置於自己掌控能力較高的私有雲之中?
上述一席話,無疑具有豁然開朗之效,值得迄今猶對雲端躊躇不前的企業,加以仔細咀嚼。
這個世界上,往往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即使各界如此賣力推薦混合雲,讚嘆這類部署模式真的是左右逢源,既可顧及如同私有雲的安全性,也可享有公有雲般的彈性與靈活度,這般正面表述的詮釋方式,一定仍有企業抱持質疑態度,不相信混合雲真有那麼好;此時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反向切入,先說說私有雲、公有雲各自存在哪些問題。
所謂公有雲,簡單來說,便是所有用戶都藉由網際網路,共同享有雲端供應商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譬如頗具知名度的Amazon EC2或Salesforce.com,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它的好處是,有助於企業減輕布建與管理IT軟硬體系統的成本負擔,與此同時,還能一併提高系統建置速度、以及使用的彈性。
雖然從公有雲的優點來看,似乎已集結了大多數企業企盼實踐的願景,但它終究沒能在企業應用市場大行其道,最主要的癥結,即是擁有一些堪稱致命的缺陷,譬如存在著服務中斷的風險,以及資料遺失的風險,與企業在於穩健發展的終極渴望,可說是大相逕庭。
尤其個資法已於幾個月前正式施行,企業若是將財務資料與客戶資料置於公有雲上,稍有不慎遭駭客、或是離職員工(可能來自企業、或是雲端供應商)竊取,此時便可能莫名其妙觸犯法律,一來有損商譽形象,二來可能面臨沈重的罰金,後果著實嚴重,更不容掉以輕心。
至於私有雲,則是企業的所有員工透過內部網路,共同使用一個由企業建立的資源及服務,它的好處是,相較於傳統IT架構,更能促使各項IT資源趨於有效運用,從而打破事業部門或應用程式的壁壘,營造一個可以視各方需求而挪移運算能力的環境,假使財會部門進行月結作業時,即可靈活取用大量資源,以滿足這段期間之所需。
更重要的,私有雲並無前述有關公有雲的疑慮與風險,也算是它的一大優勢。只不過,私有雲也絕非無懈可擊,其中最讓人詬病之處,就在於它的初始投資成本偏高,且長期間運作下來,相關系統的維護負荷亦可謂吃重,甚至更重於傳統IT架構,既然如此,一些財力略顯困窘的公司,自然會對它退避三舍。
另值得一提的是,以許多企業所建立的私有雲環境而論,或許肇因於實施計畫有欠周詳,導致一些本該產生的導入效益,其實都已打了折扣。比方說,這些私有雲的基礎建設,老是標榜有虛擬化、自動化的能耐,然一旦深入檢視,卻往往發現到,每當用戶提出需求後,這個私有雲環境,不見得能自動且即時地為用戶配置資源,反倒仍須仰賴人力介入,此類空有雲端之名、卻不全然擁有雲端之實的架構,真不知有何理由要與它長相廝守?
相形之下,混合雲堪能承襲大部分私有雲與公有雲的好處,也可規避私有雲與公有雲的缺失,且能讓兩邊系統無縫整合,光是看到這裡,根本無須再贅述其他的效益訴求,即已不難凸顯其導入價值;所以說,各方預測從2013年開始,混合雲可望展現突破性的走勢,顯然並非誇大不實之言。
尚有5~10年前好光景
打從1995年開始,研究機構Gartner每年都會針對眾多ICT技術項目,發表各自相對應的Hype Cycle技術成熟度曲線,俾使企業可以據此決定是否投資各項技術。
以幾個月前發布的Hype Cycle報告來看,包括屬於公有儲存雲服務、雲端運算,雙雙淪落至「幻覺破滅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階段,至於私有雲,雖然情況稍好,但也瀕臨即將跌出「期望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距離幻覺破滅只有一步之遙。
前述攸關雲端的各個技術項目,在Gartner的Hype Cycle成熟度曲線中,其實都已經過了高峰,處在高峰向波谷移動的路徑,最輝煌的歲月已經過去了,接下來的日子裡,恐陸續傳出早期使用者的失敗故事,再一步步走向步調趨緩的「復甦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
那麼,與這些技術項目同屬泛雲端家族的混合雲,是否也處在類似的尷尬位置?
結果顯示,雖然混合雲與私有雲一樣,都被劃歸為曲線圖當中的「期望膨脹期」,所以也已經脫離了所謂的「技術先驅階段(Technology Trigger)」,但即使期望膨脹,程度上也有莫大差別,前面提到,私有雲已經過了高峰,正在逐步往波谷下墜,但混合雲則不然,還沒有度過高峰,所以仍處於上升階段。
而在Hype Cycle技術成熟度曲線當中,Gartner也會一併替每個項目把脈,標示其「距離高原的時間」,時間從長到短,也象徵該項技術光環的流逝。以公有儲存雲服務、雲端運算、私有雲等三者來看,全都落在「2~5年」,論及混合雲,則為時間更長的「5~10年」,足見混合雲眼前還有一片長遠的好光景,相對值得企業加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