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per多項方案助企業快步挺進Spine&Leaf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株式會社
參數科技

Juniper多項方案助企業快步挺進Spine&Leaf

  • 吳冠儀台北

Juniper資深技術經理楊正言表示,運用虛擬機箱概念,可將眾多Spine或Leaf交換器,視為一座機箱內的不同I/O卡,並以機箱背板自動管理與設定分流、備援及避避免迴圈,可大幅減輕網管人員負擔。
Juniper資深技術經理楊正言表示,運用虛擬機箱概念,可將眾多Spine或Leaf交換器,視為一座機箱內的不同I/O卡,並以機箱背板自動管理與設定分流、備援及避避免迴圈,可大幅減輕網管人員負擔。

伴隨雲端運算興起,愈來愈企業開始推動網路功能虛擬化(NFV),使路由器、防火牆搖身變為虛擬機,在不同實體主機移動,徹底改變資料流動路徑,迫使樹狀網路結構無力支援;因此企業如何將網路架構改造成為扁平式Ethernet Fabric,實為重大課題。

綜觀企業網路領域,近兩年最熱門的技術辭彙,無疑正是「Spine & Leaf」,其為一種兩層式枝葉主幹式網路架構;藉由此一扁平式架構,有助企業減少網路設備的佈建需求,同時縮短延遲、增進應用效能,乃是朝向Ethernet Fabric雲端網路結構的最佳進取之道。

針對這個趨勢潮流,Juniper資深技術經理楊正言認為,因傳統樹狀架構(Spanning Tree)已難有效支撐雲端應用需求,企業擁抱Spine & Leaf,自然合情合理,但從樹狀架構走向Spine & Leaf,絕非一蹴可幾,其間仍有諸多難題亟待克服。

有鑑於此,Juniper巧妙運用多年前問世的進階式堆疊技術-「虛擬機箱陣列(Virtual Chassis Fabric;VCF)」,訴求讓Spine與Leaf在機箱共處一室,彷若一片片I/O卡,藉以為管理者提供單一視野,能將眾多Spine與Leaf節點通通視為一台多埠交換器,且系統分憂解勞,自動處理分流、備援及避免迴圈等繁瑣設定,輕易化解眾多難題,讓企業在無後顧之憂下,大步邁向Ethernet Fabric目標。

傳統樹狀架構  無法有效支撐東西向流量

楊正言先針對「企業為何需要改造網路架構」開始說起。傳統樹狀架構,不管含有核心(Core)、匯集(Aggregation)及存取(Access)等完整三個層次,或是部分小型資料中心省略中間匯集層,簡化為兩層結構,通常在每一層次,皆有兩台設備相互備援;在此架構下,任何前端使用者都須透過層層交換,一路穿越路由器、防火牆、負載平衡等環節,才能將請求傳遞給應用伺服器。

明顯可見,樹狀架構的資料流動路徑大多側重於垂直式的南北向,意即上下層之間的數據交換,雖然同一層設備間,可能也有連線需求,但比重相對輕微,也不會對Client/Server應用效能形成大礙。

反觀當今雲端運算時代,企業進入虛擬化、軟體定義新局面,資料中心裡頭的伺服器,彼此間需要透過協同合作來分散運算負荷,亦需頻頻調配或挪移資源,導致大量資料需要在同一層網路之間橫向流動,造成東西向流量湧現。

更麻煩的是,企業在實施NFV後,包括防火牆等諸多網路功能,都變成一個個虛擬機,在不同實體伺服器穿梭移動,當前端使用者意欲對應用伺服器發出請求,其行進路徑即使看似與過去相同,但實質內涵已遠遠跳脫傳統南北向路徑,意即同一個Session,極可能需要在企業網路內外進進出出,等於讓整條服務鏈所涵蓋的站點數量,較以往數倍增長,造成不可逆料的變數,使企業應用服務無可避免陷於「非固定的延遲」窘境。

而層層交換的流量,到了最上層還必須遷就集縮比,因而塞車排隊,更形同雪上加霜,使延遲效應大幅激增,也讓使用者體驗(UX)趨於惡化。

善用VCF或Junos Fusion  化解Spine & Leaf管理難題

諸如Google、Facebook等大型服務供應商,由於看到傳統網路的盲點,因而推出Spine & Leaf,希冀藉由上層4個核心交換器、下層數十個不等TOR(Top-of-Rack)交換器,兩層Full Mesh組合成為全新的Fabric拓樸架構,使企業資料中心內部所有伺服器,欲與其他任一台伺服器互連,不管相隔幾個機櫃,溝通距離都保持一致,可消弭非固定的延遲疑慮。

同時也讓Spine與Leaf之間的頻寬順勢擴大,更揮別惱人的集縮比限制,進而有效避免UX陷入不佳。顯見Spine & Leaf之所以備受矚目,絕非用戶盲目追逐,而真的深具導入誘因。

「但企業走向Spine與Leaf,可能為管理者帶來一場巨大惡夢,」楊正言解釋,早期網路架構走Active-Standby模式,直至5~6年前逐漸演進至Active-Active,從此刻開始,管理者不管為了實現分流、備援或者防止迴圈(LOOP),所需承擔的管理負擔較從前飆升數倍,主要癥結在於Active-Active不但仍有「帶頭者」,且帶頭者一次變成兩個,迫使管理者必須動用多項技術,好讓雙頭馬車得以各司其職、和平共存,確保彼此間無任何衝撞,難度當然很高,更何況Spine & Leaf帶頭者又驟增為4個,更讓難度節節高漲,尤其一般企業不比電信營運商,難以採用BGP協定來化解僵局,更增添此事複雜性。

有鑑於此,Juniper善用多年前即已問世的VCF技術,讓不僅Spine與Leaf上下變為一台邏輯交換器,大幅簡化管理視圖,更重要的,企業網路管理者可藉助其間自動管理機制,省略人工設定的龐大負擔。楊正言說明,以分流為例,Juniper提供Shaped Deficit Weighted Round Robin(SDWRR)權重分配式技術,確保所有流量平均分布至每一條線路,有效避免失衡現象,故而能使網路壅塞機率降至最低。

憑藉CAE分析工具  大幅增進網路除錯效能

另針對備援與防止迴圈事項,Spine & Leaf架構可能出現的疑慮在於,假設Spine層有SW1、2、3與4等四台核心交換器,則Leaf層編號SW5的TOR交換器,很難掌控遠端4條連線狀態,萬一有線路失效而不自知,恐形成「黑洞」效應而掉落封包;楊正言表示,為此Juniper在VCF系統之內,特別增添專為Spine & Leaf而設計的RD(Remote Destination)技術,管理者僅需告知系統,將哪4台交換器設為Spine,設定工作即告結束,接著便由系統自動定義Spine與Leaf最多達32台交換器(為VCF能夠支援的最大節點數)的ID編號,並將上下層之間來回路徑一併定義妥善。

值得一提的,繼VCF後,Juniper另推出Junos Fusion解決方案,將交換器支援數量推進到64台,意即扣除4台Spine交換器,用戶還可配置60台Leaf交換器。

此外,Junos Fusion相較於VCF尚有一大差異,VCF需以QFX系列交換器帶頭,底下TOR可以是QFX或EX等系列設備,但這些節點內含的Junos OS版本必須一致,個別節點不能獨自升級,反觀需以MX系列產品帶頭的Junos Fusion,容許新舊版OS並存,因此擁有更大彈性。

另外如前所述,當企業資料中心走向雲端化、虛擬化,東西向流量大增,導致大批流量在同一線路或同一群交換器流動,以往管理者缺乏單一視圖來駕馭網管事宜,且障礙除排難度極高。

為解決此難題,Juniper在Junos Space網管平台中悉心納入Cloud Analytics Engine(CAE)分析工具,它可被裝載在VMware或KVM等Hypervisor,藉此掌握Hypervisor或協同(Orchestration)層次的應用資料流,繼而串聯底層實體網路流量,形成End-to-End完整路徑圖,好讓系統或網路管理當中的任何一方,皆能快速洞悉邏輯及實體兩層流量的關聯性,從而在雙方溝通無礙的共識基礎上,利用最短時間查修疑難雜症,藉此維持企業網路恆常暢通無虞。

楊正言歸納,Juniper基於Ethernet Fabric所提供的各項解決方案,可望為企業3項強而有力的利基。其一,多家專業機構均已提出,高達50%的網路失效,都肇因於設定錯誤,足見設定錯誤恐釀成應用服務停頓憾事,致令企業揹負巨大損失,因此面對複雜度更高的Spine & Leaf,企業實應用善用諸如VCF或Junos Fusion等技術方案,透過系統發揮自動設定機能,消弭潛在人為疏失。

第二,同樣援引VCF或Junos Fusion,可讓管理者看待眾多Spine或Leaf節點,就好比操控一座機箱內的I/O卡或背板,完全無需煩惱機箱內究竟該怎麼做分流、備援或防止LOOP,因而大幅減少人力工時消耗。再者,透過Junos Space網管平台的CAE工具,企業即可輕易橫跨多個Layer,明確分析不同資料流量之間彼此關聯性,藉以強化網路除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