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融合FinTech 開創金融產業新生態 智慧應用 影音
藍牙
世平興業

大數據融合FinTech 開創金融產業新生態

  • DIGITIMES企劃

台灣金融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可言
台灣金融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可言

近年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頗為神速,僅歷經不到3年時間,便在全球吸納了高達近500億美元的創投注資;因而有人形容,FinTech對金融產業的衝擊力道之大,猶如海嘯。

台灣金融科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可言,援引麥肯錫的預估數字指出,時至2025年,銀行界60%利潤、40%收入,將被非金融業取代。儘管FinTech對傳統金融產業步步進逼,但他認為危機即是轉機,FinTech業者固然可藉助新科技、新資訊、新載具、創新事業模式來驅動新顧客價值,但金融業者同樣可透過新事業模式、彈性流程、積極轉型來提升顧客價值,或投資創新的FinTech公司,創造新價值與營收。

只不過,FinTech浪潮的興起,意外掀開了台灣的痛點,即是加速走向邊緣化。王可言表示,綜觀國外知名機構整理的15家值得投資的亞洲新創金融科技公司,7家來自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各有4家,但台灣卻掛零;單從政府在去年9月開始力推「別人早在2010年喊出的」Bank 3.0,即知台灣金融產業亟待迎頭趕上的空間,著實相當巨大,甚至比一些過去落後於台灣的東南亞國家,都要來得大。

FinTech憑藉科技能量  顛覆傳統金融流程

「所謂金融科技,係以科技能量顛覆過往金融活動與流程,繼而創造新價值,」王可言強調,基於金融活動的複雜性,FinTech未必一味與傳統金融業者打對台,反倒不排除有整合互補的空間。有些人認為FinTech是工具,他不贊同這般看法,只因FinTech公司欲顛覆傳統的競爭規則,勢必得仰賴不同模式,舉凡與顧客的互動關係,乃至盈利之道,全都迥異於傳統金融業,翻轉力道之強,絕非低階的工具層次可一語道盡。

探究金融科技崛起歷程,可追溯至2008年,當時出現金融海嘯,銀行紛紛緊縮銀根,導致眾多中小企業或個人借不到錢,於是轉入地下金融體系,FinTech業者看準此巨大商機,開始運用大數據分析(旨在規避風險),做起媒合借貸的生意。

FinTech重點非科技  在於數據分析挖掘新價值

譬如從學貸起家SoFi,就是典型例子。該公司亟思鎖定莘莘學子,從其在校時的學貸,延伸至畢業後的創業貸款、消費貸款,以擴大事業版圖,原本借重FICO信用評分體系的數值,為貸款人做信用分析,無奈甫踏出校園的年輕人,FICO得分普遍低落,導致SoFi無從拓展新事業,於是捨棄FICO分析,改採巨量資料分析,綜合評量個人存款、現金流、工作歷程、未來潛力等不同面向條件,不只看歷史,更著重現況與未來,因而找到更佳的風險管控之道,如願開創新事業。

王可言強調,FinTech重點不是科技,而在於以數據分析與創新模式創造新價值,其價值在於以創新模式填補未被傳統金融業滿足的需求,終至創造一個以「可信賴度」為主、非以「富裕度」為主的金融服務。而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支援金融科技化與科技金融化六齊頭並進且均衡發展的策略、共通平台金融科技生態圈。

展望今後,台灣科技金融公司將致力打造Fusion360.com創新基地,建立一個可提供資料服務、分析服務、商業流程服務的共通平台,以串接雲端基礎服務業者、API服務提供者、業師/創投/孵化器、新創公司、金融機構創新團隊,及金融機構,據以孕育金融科技生態圈,開創生態圈解決方案,進而進軍海外實現全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