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無線充電產業生態鏈 技術標準的演進及發展趨勢
無線充電會是物聯網之後,下一個科技業的重點發展領域?無線充電技術如何轉化為商業模式,甚至開發出可被量產的商品?這中間的加值應用,將是行動產品電源技術下一個突破性的創新。
HTC宏達國際電子資深副理朱峰森,以「無線充電產業生態鏈與發展趨勢」為題,從三大面向詳細介紹無線充電技術與標準演進、無線充電發展趨勢,以及全球現況如何打造多元化無線充電生態系。
無線充電技術標準的演進
談到無線充電,就必須知道目前國際的技術標準,才能在此架構下研發相關產品應用。朱峰森指出,目前無線充電的主流技術分為兩大類:「磁感應」(Magnetic Induction)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技術延伸出的標準組織過去有三大陣營,分別是2008年成立的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2012年電力事業同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及無線電力同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2015年PMA和A4WP合併為Air-Fuel Alliance(AFA)。
目前WPC會員數超過230個,在2012年完成5W標準;2015年完成15W標準,而AFA因PMA與A4WP合併後,兼容感應式跟共振式充電標準。朱峰森提到原本WPC組織也曾考慮跟AFA合併,讓全球無線充電標準整併為一個,但後來評估認為合併後技術系統仍不相同,因效益不大而作罷,而HTC則是同時參與這兩個國際標準制定組織。
目前無線充電的兩大聯盟,未來發展有何不同?朱峰森比較兩者解釋,目前在WPC這邊,5-15W感應式朝向車用,30-120W會應用在筆電、工具機,而更高等級的1-2KW則目標應用在廚具領域。而AFA這邊,15W「似乎」制定完畢,但較少量產產品,而20-50W則是共振式充電,應用在筆電設備。比較目前市面的充電器、接收器數量,WPC市佔率大於AFA。
無線充電發展趨勢:集中式或分散式?
至於未來無線充電相關設備、商品量化會如何發展?朱峰森認為,從Wi-Fi的例子來看,無線充電的趨勢會走兩種形式:「集中式」或「分散式」。無線充電的首要戰場會出現在外部公共空間,例如餐廳、捷運、辦公室或汽車。
而要在這些空間讓設備普及化,如果是分散模式,就是每個地點由經營者自行購買設備安裝使用;如果是集中式,那則是由單一公司幫所有需要裝置的地點、空間,提供設備的配置、安裝及維護管理。當然充電地點還有些介於非主流普及方式,例如機場Wi-Fii、家用基地台等。
朱峰森進一步指出,他目前推測未來的模式比較傾向朝「集中式」發展,原因有三:1.無線充電裝置不像Wi-Fi,只需用一個AP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多台充電器配合。2.設備安裝有一定技術門檻,不像Wi-Fi這樣簡便,充電設備往往需要進行施工。3.後續的服務應用,也需要一部分專業知識。
無線充電從產業鏈到生態系統
當技術逐漸成熟,相關應用也開始延伸到其他產業領域,未來無線充電的生態系會是如何發展?朱峰森觀察目前全球最前端的應用趨勢,他認為生態圈會先延伸到家用、廚具、車載領域。例如以電力傳送器來說,未來家用、汽車內的充電環境,消費者不會再去買充電器安裝到傢俱內,而是直接購買已內嵌充電設備的傢俱。
而電力接受器這邊,目前業界已提出一些構想,除了穿戴式裝置、工具機應用,未來也可能在廚房中島裝置充電設備,所有廚具放在中島上就能立即充電。或是電動車應用,把充電器放在停車格水溝蓋內,當電動車擺在停車格上,人去逛街、上班時就在充電。
對台灣業界而言,目前無線充電業者積極邀請國際標準組織來台辦研討會、教學課程、展銷會,教育市場如何快速研發能通過安規的產品,相關課程做現場直播及線上學習。或是協助台灣本土公司做相關產品測試,讓各種充電的形式、應用逐漸在台灣發展更多元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