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風險升高 台灣發展低軌衛星備援 智慧應用 影音
Vicor
DTRAPP40

地緣政治風險升高 台灣發展低軌衛星備援

  • 吳靖雯台北

電信專家建議以低軌衛星作為備援,強化台灣數位通信韌性。李建樑攝(資料照)
電信專家建議以低軌衛星作為備援,強化台灣數位通信韌性。李建樑攝(資料照)

烏俄戰爭未歇,台馬斷纜尚未完全修復,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台灣電信專家建議低軌衛星(LEO)作為備援,強化數位通信韌性。

2023年2月台馬斷纜事件發生後,中華電信啟動微波備援頻寬容量,由原本的2.2Gbps,到年底前可望擴增至8Gbps;且預定於2025年完成台馬第四號新海纜建設,以降低未來海纜意外斷纜衝擊。

台灣為海島國家,國際連線有95~98%都透過海底海纜,乘載島上絕大部分語音和數據流量。無論是天災或戰禍,除了海纜,機房、基地台、光纖網路都可能損毀。

當大規模通訊網路設備受到衝擊造成通訊中斷,如果首要目標設定在保持最低行動通訊度、維持基本硬體運作、快速修復,低軌道衛星就成了備援關鍵。

海底電纜、微波和低軌道衛星都屬於通信傳輸技術,功能相似但頻寬差距甚多,應用情境也不同。低軌衛星因頻寬容量有限,僅能做為緊急應變網路之用,無法完全取代現有海底電纜以TB為單位的通訊網路。

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副執行長林炫佑指出,網路韌性事前準備最重要,需從致災情境所產生的可能衝擊進行規劃。以烏克蘭為鑒,佔領區的基地台該切斷運作或繼續?前者會失去與戰區民眾的聯繫,後者則可能遭俄羅斯入侵己方核心網路。

類似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海峽兩岸:假設金門、馬祖落入中方控制,在這些外島基地台仍可運作情形下,是否要切斷其連回本島的網路?除考量實體設備可能受戰火攻擊外,虛擬層面也得從資安角度思考,如何強化核心網路防護。

台灣目前有14條連外海纜,透過位於淡水、八里、頭城和枋山等四大登陸站,直接連結日本、南韓、中國、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進而連到全球電信網路,一旦斷纜就會影響通訊,甚至和國際斷聯,何況斷纜有七成以上是人為因素造成。

欲強化台灣電信通訊韌性,林炫佑建議可分成三步驟進行:首先,盤點現有通訊網路的脆弱節點,像是國際海纜登陸站、陸上變電站等,假設關鍵節點遭摧毀後的影響,導入低軌衛星讓災體系維持基本溝通調度運作。

其次,確保通訊不中斷的同時時,還要決定維持一般語音或數據通話服務,因為對應到韌性網路的技術和架構設計會有所不同。

最後,是災防告警系統(PWS),在軍事侵略或遇到天災等緊急狀況下,保持通訊系暢通,使指揮中心能將正確應變資訊傳送給全民。

以往海纜投資主要以國際電信業者聯盟合作為主,但隨著寬頻網路流量遽增,Google、Facebook、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等北美四大雲端巨擘,在全球部署數據資料中心、海纜建設與網路頻寬之投資比重,已逐漸超越傳統電信業者。

數位發展部「通訊網路應變韌性前瞻計畫」,將對非同步軌道衛星(NGSO)進行概念驗證(PoC),陸續規劃在全台各縣市700多處及3個國外站點,設置地面接收設備,驗證災時基本衛星系統傳輸速率及即時通訊服務的可行性。目前已有數間法人及學術機構遞件申請,試驗點建置將優先考量地緣政治風險較高的離島區域。

極端情境下,如果國際海纜全數中斷,台灣仍能透過非同步軌道衛星系統進行國內外通訊。由地面基地台、海底電纜,擴展至空中衛星通訊,經由陸海空三維異質通訊網路,強化通訊網路數位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