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美日德建廠計畫各有危與機 美國確定賠錢 日、德應可維持獲利
- 面對目前市況低迷,台積電可能面臨技術問題、大客戶砍單等挑戰,但其擁有產能與技術優勢。
- 美國、日本、德國三地建廠計畫,美國被視為賠錢生意,日本與德國則著眼於獲利及合資夥伴合作。
- 日本與德國政府的支持以及合資夥伴有助降低台積電的營運風險,台積電將逐步在歐洲建立影響力。
半導體業者表示,美日德三地建廠計畫各有危與機,美國幾已確定是賠錢生意;日本、德國在台積電的底限堅持下,至少應可維持獲利,包括取得過半補助、合資夥伴分散營運風險及與多家汽車大廠、IDM業者展開長期合作關係。
面對半導體市況仍籠罩低迷氛圍,坦言面對景氣疲弱的台積電,近期頻傳3奈米製程良率不如預期、大客戶持續砍單,AI救援貢獻有限,及10月法說將再度下修全年展望等雜音。
加上德國建廠消息底定,接下來也將逐步進入折舊高峰期,使得市場對於台積電2024年業績能否大躍升開始存有疑慮。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半導體產業調整期已超過一年,最壞情況應該就這樣,2024年視供應鏈地位與實力,營運應會逐季重返正常成長軌道。台積電擁有龐大產能與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等優勢,熬過下半年震盪期後,會是最快回溫的大廠。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唱衰台積電海外擴產前景,但對台積電來說,已成既定事實,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是將風險降至最低、獲利拉至最高。
據了解,日本熊本廠目前建廠進度順利,對於獲利掌控度也較高,除了來自政府將近一半的補助,也與Sony、電裝(Denso)合資降低營運風險及取得二大廠長約訂單。
事實上,日本政府在台積電決定建廠助力後,磁吸效應已帶動當地與海外半導體供應鏈全面進駐,打造「九州矽島」的目標可望實現,逐步重返半導體技術領先與製造大國榮耀。
而德國德勒斯登12吋廠將仿效熊本廠合資模式,攜手博世(Bosch )、英飛凌(Infineon )和恩智浦( NXP)共同投資成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主要鎖定汽車和工業市場。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政府過半補助金額與合資模式,消弭台積電些許營運風險,對台積電來說,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不得不去的情勢下,最終轉念全力衝刺車用市場。
儘管強悍工會、人才缺口與高昂水電等營運成本在前,台積電仍相信歐盟、德國政府與博世等合資夥伴應會全力解決,已確定2024年下半開始建廠,並於2027年底開始生產。
事實上,歐盟與德國政府心頭大石也暫時放下,若一切順利,台積電建廠將展現堆疊積木般的高效率,這也是歐盟與德國政府積極遊說台積電赴德設廠關鍵,台積電的技術實力與營運藍圖透明清晰,令人安心。
台積電決定在德建廠後,雖面對多方危機,但也希望能將機會放大,看長不看短,著眼長遠車用市場潛力,客戶因安規認證等限制轉單不易下,快速擴大在歐洲車用市場影響力。
目前包括英特爾(Intel)、格羅方德(GF)等也都陸續宣布建廠大計。對比台積電以28/22奈米平面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及16/12奈米製程技術為主,英特爾則宣布德國馬德堡新建2座晶圓廠將採用Intel 20A製程,同時在波蘭弗羅茨瓦夫興建半導體組裝和測試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在德國投資金額由170億歐元提升至300億美元,德國政府應會給予3分之1的補貼金,預期最快將在4~5年后量產。
而GF與意法半導體(STM)也攜手在法國打造18奈米晶圓廠,鎖定汽車、物聯網和工業領域;英飛凌也在德國投資50億歐元建廠,計劃2026年投產;碳化矽(SiC)大廠Wolfspeed也宣布在德國投資超過20億歐元建置8吋Sic晶圓廠,預計2027年投產。上述所有計畫建廠的業者,目前都已取得歐盟與當地政府補貼。
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按目前各廠建置計畫來看,大致上未有直接競爭衝突,歐洲IDM廠也已不再推進製程技術,隨著車用電子製程持續推進,台積電聚焦28奈米以下訂單將維穩,來自IDM委外釋單可望擴大。
責任編輯:朱原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