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晶片需求兩極化 為何台IC設計發展空間日益緊縮?
近期汽車市場氣氛詭譎,雖然電動車大趨勢並未改變,全年汽車銷售總量初估也不會有顯著的衰退,但汽車供應鏈明顯感受到客戶拉貨出現一些不穩定性,在車用晶片領域,也出現需求熱度兩極的情況。
部分產品有明顯的庫存去化效應,部分產品出貨動能則相對穩健,對於台系IC設計業者來說,充滿不確定性的汽車半導體市場,發展空間勢必會有所限縮,針對技術和業務關係的耕耘,遇到挑戰將愈來愈多。
熟悉車用晶片人士認為,車用晶片需求熱度落差從2023年底至今都還沒有結束,部分應用如車用顯示驅動IC(DDI),在車用面板客戶完成一定的庫存去化之後,拉貨正在緩慢復甦當中。
但需求更為穩健的產品如車用CMOS影像感測器(CIS)、高階MCU、MPU甚至是高速處理器等產品,熱度就偏低一些。
與此同時,智慧座艙週邊IC需求也處於不上不下的狀態,中國電動車殺價競爭的壓力已經全面蔓延到零組件供應端。
DDI相關業者指出,車用DDI價格壓力正趨近手機和其他消費性應用,過去被視為是獲利空間較為穩健的車用市場,現在看來已經不是這樣,主因車用面板的使用愈來愈普及,使用量也在增加,技術穩定度日漸提升。
面板客戶面對這樣的市場,通常會給予上游零組件業者一定的價格壓力,另一方面,傳統DDI產正快速被更高階的TDDI產品取代,也進一步加劇DDI競爭壓力,車用DDI因此變成需要推動技術升級的產品類型。
相比之下,車用CIS需求還在節節攀升,因為車用鏡頭需求及規格升級動作並沒有停滯,尤其在歐美汽車市場,不僅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等功能會需要更多更高規格的車身外鏡頭,車內的鏡頭數量也會因為相關安全法規的制定而有所增加。
因此,多數車用CIS供應鏈對後市都抱持正面態度,包括安森美(Onsemi)、豪威(OmniVision)、Sony等大廠,也都強調2024年車用CIS需求持續火熱,仍然會是投注大量資源發展的關鍵應用。
車用DDI的市況,目前看來就是台灣IC設計業者切入車用領域的縮影,海外IDM業者及領先IC設計業者幾乎佔據所有關鍵市場,包括從MCU到MPU、電源管理、電控傳動到自動駕駛與ADAS領域等。
另一方面,供應鏈業者也還得面對中國晶片自主化政策,為中國本土半導體廠商帶來的追趕優勢,中國電動車嚴重的殺價內捲競爭,更是不得不面對的壓力。
車用晶片相關業者坦言,台灣有瑞昱、凌陽這些在車用市場耕耘已久,已經站穩基本盤的廠商,聯發科、聯詠等業者也都各自投入龐大資源,甚至結盟發展車用電子產品。
但汽車市場剩下的可發展空間,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多,對於許多尋求切入的台系業者來說,要趕上2030年電動車成為全球主流的廣大商機,在技術和服務策略上都得不斷強化,才能真正把握住成長機會。
(編按:若您對2024年汽車市場對供應鏈業者營運影響,請看這份DIGITIMES研究報告,會有更完整探討。)
責任編輯:朱原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