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新制要點上路 車廠、供應鏈忙昏頭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於14日公布「中國大陸車款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認定作業要點」,依車款上市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的在地化比率要求,並分為3年調整,最高將要求在地化比率達到35%以上,且在發布當日即日生效。
國產車供應鏈業者提到,8月1日禁令一出,便傳出自中國進口之汽車零組件受到嚴加審查的情勢,隨後由海關要求進口商、報關行說明零件用途、中文與英文名稱說明,並檢附整車零件一覽表(以下簡稱BOM表)以及零件照片以供比對與審查。9月中時,供應鏈也傳出,產發署要求所有車廠繳交車輛在地化產率相關報告等。
業者表示,眾多國產車廠都因為中國進口件被「卡住」而出現產能下修的情況。但棘手的不只一件,即便資料繳交完全,海關也需要得到產發署的確認方能放行,但車用零件不僅數量眾多繁雜,廠商需要鉅細靡遺說明、相關公部門也要細心逐一比對,一來一往消耗不少時間。
「基本上有用到中國零件的車型都會卡關」,再加上「溯及既往」的規定,不僅車廠焦頭爛額,相關供應鏈也難以倖免於難。
以近期的車市動態,基本上包含裕隆、中華、南陽、六和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綜觀各廠反應,多半也是以盡力配合做回應。
但業者提到,本田(Honda)應採泰國進口件居多,所受影響應為最小。而針對其他引進中國品牌的業者,業者也透露,部分已上市的車型如要因為新制要點有更多的調整,恐怕不符效益,因此代理車廠已經開始放眼次期車款。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 即時生效、最高35%
該要點乃針對國產小客車、小客貨兩用車M1車種,且符合由中資與國際品牌業者合資之品牌業者生產、由中資購併之國際品牌業者生產、由國際品牌業者在中國生產、由中國品牌業者生產等任一情形者。
此次要點公布,也更加具體化如何計算「在地化」比率。據要點說明,BOM表零組件總金額扣除進口材料及零件金額後,佔BOM表零組件金額的比率。
在比率要求方面,2023年之前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的車款,在地化比率須在2025年7月31日達到20%以上;2026年7月31日要達到30%以上;2026年8月1日以後,則要達到35%以上。
此外,2024年1月1日~7月31日之前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的車款,在地化比率須在2025年7月31日達到15%以上;2026年7月31日要達到25%以上;2026年8月1日以後,同樣要達到35%以上。
至於2024年8月1日以後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的車款,產發署表示,在地化比率須在1年內達到15%以上,第二年內要達成25%以上,滿2年後則要達成35%以上。
而申請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中,除了公司與工廠登記證明文件,還有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書、最近3年度會計師財務簽證查核報告書、BOM表零組件清單及相關憑證、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說明及佐證資料等多項。
責任編輯:許經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