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神奇的韋伯紅外線太空望遠鏡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上的近紅外線攝影機拍下的木衛二Europa表面影像。在第二和第三個照片中顯示結晶態二氧化碳的證據(白色區塊),而第四個照片則顯現一種複雜且非晶形的二氧化碳形態。

2023年9月下旬,媒體報導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探測到木星的第二號衛星(木衛二,Europa)的表面冰層,有二氧化碳的蹤跡。

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在木衛二及土衛二(土星的第二顆衛星),其表面冰層下因為引力的作用,存在著豐富的海水。這兩顆衛星是太陽系內除了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土衛二在先前已有NASA卡西尼(Gassini)太空船飛越,偵測到其表面有碳、氫、氧、氮甚至磷等,構成生命必要元素,而此次木衛二是經由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而獲得。

韋伯太空望遠鏡自從2022年發射升空後,除了提供了更遙遠星際的清晰影像外,由於其主要觀測的光譜位於近紅外線(near IR;NIR,波長0.6~5微米),及中紅外線(Mid-IR;MIR,波長5~28微米),可見光波長是在0.4~0.7微米,因此對於天文學家研究宇宙的形成、星系的演化及探測可能的生命,提供必要工具。除了影像的提供外,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內建分光儀,可以做光譜分析,恆星的發射光譜或者行星的吸收光譜,舉凡二氧化碳、氫分子或者甲烷等,都逃不過它的利眼。

韋伯太空望遠鏡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偉大的計畫是為了接續第一代的哈伯(Hubble)太空望遠鏡而成立,從構想到實現超過20年的功夫,總耗費100億美金,由美國、歐洲及加拿大三個太空單位合力所完成。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為了紀念美國在執行登月阿波羅計畫時期,NASA的主管James Webb而命名。韋伯與哈伯除了偵測的光譜不同外,哈伯以可見光為主,兩者所運行的軌道也不一樣。哈伯是位於地球上空約550公里的高度,相當於現在低軌衛星的距離;韋伯太空望遠鏡卻是位於離地球150萬公里的超高空,是月球與我們距離的4倍遠。

為何會放在那麼遠的太空?

原來那個區域是個所謂被引力遺忘的角落。十八世紀2位偉大的數學家Leonhard Euler以及Joseph-Louis Lagrange,已計算出在地球運行的軌道面,有5個區域是太陽與地球引力互相抵消的地方,這150萬公里的高空是離我們最近,且同時可以背對著太陽、地球及月球,可以避免三者所造成的光害。哈伯因位於低軌道,因此時時受到這三個星球不同引力的影響,需要使用燃料噴氣,來調整望遠鏡本體的姿態及角度。韋伯沒有此一限制,可以讓望遠鏡的生命週期更久。

但是低軌道的哈伯是太空梭可以抵達的地方,可以進行必要維修,韋伯可就沒有這個福分了。記得哈伯在剛運作時,影像是模糊的,原因是鏡片有2微米的誤差,後來是透過太空梭及太空人實施必要更換,方能正常運作。

韋伯的核心是NIR以及MIR鏡頭,這兩段光譜是如何被吸收而轉換為電訊號,傳回到地球?

這裡就牽涉到2種不同的半導體材料。作為紅外線的光偵測器,這分別是NIR的碲化汞鎘(Hg1-xCdxTe;MCT)以及MIR的Si(As doped)。MCT乃化合物半導體,一般大眾所熟悉的化合物半導體是IV-IV(四四族)的SiC, SiGe,或者III-V(三五族)的GaAs、GaN,而MCT卻是II-VI(二六族)。II-VI族半導體其共價鍵愈弱,而離子鍵愈強,因此不論在晶體或磊晶的成長,或是在製作元件上就更具有挑戰性。這兩種紅外光偵測元件,分別是由2家位於美國加州,專業於光偵測器的公司所研發完成。

MCT藉由改變x的組成,也就改變半導體的能隙(bandgap),因此可將光偵測元件的吸收光譜的臨界值,由波長0.8微米(x=1)調整到5微米(x=0.3);Si(As)則是利用砷摻雜在矽半導體內,所需要的游離位能(30-40 meV),當作MIR的吸收能階,使得元件得以吸收28微米的紅外光。

然而這2種紅外光的偵測器,都得在極低的溫度下操作,尤其是Si更是需要在絕對溫度10K以下的超低溫工作。韋伯在面對太陽的一面,溫度常會超過攝氏50度,科學家們利用特殊的材料,製作出大面積且極薄的光罩版,阻絕太陽的光及熱,使得在很短的距離內,溫度可以下降300度,讓這兩類的紅外光偵測器,才得以正常的工作。

30年前當筆者剛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參與部分中研院天文所的無線電天文望遠鏡的計畫,時任中大校長的劉兆漢先生就告訴我,天文觀測所使用的技術都是最尖端的科技,劉校長本身是位太空科學專家。這件事發生在中研院的次毫米波無線電天文陣列上,也同時見證於韋伯紅外線太空望遠鏡上。

曾任中央大學電機系教授及系主任,後擔任工研院電子光電所副所長及所長,2013年起投身產業界,曾擔任漢民科技策略長、漢磊科技總經理及漢磊投資控股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