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ADI

亞洲供應鏈100大(上):營收結構比較

2022年「亞洲供應鏈100大」營收結構分析

具有公信力的產業調查機制,是研究機構取信於社會與產業的關鍵。1985年,我剛剛從事產業調查工作時,每個月都到中華民國海關查閱電子產品出口報單,所做出來的統計,成為當時業界非常重要的參考數據。

但我認為海關資料太過繁瑣,且要配合海關作業,每年4月才能公布。1990年後,我們就透過問卷調查掌握前20大廠商的動態,在每年年底之前公布全年的產銷資料,這份報告也成為很多廠商研擬新年度預算的重要參考。

DIGITIMES是成長、茁壯於台灣的研究機構,不可能跟IDC、Gartner、IHS等美國系統的市調機構一樣做各國電腦出貨量、每個車廠的生產量調查,但卻可以善用台灣產業在供應鏈上的優勢,以及對於日韓與新興國家的瞭解,定義產業範圍,掌握亞洲供應鏈的動態。

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整合汽車、ICT科技產業與機械等三大產業,針對亞洲11個國家,4,000多家上市公司,搜尋產業的產值、獲利狀況,做出正確的排名與結構,最後透過專家的研判、對話,與產業界分享重要的發現。

日前DIGITIMES Asia英文平台發布2022年版的ASC100調查報告,發現有37家來自中國的公司名列亞洲供應鏈100大之林。日本有33家,但日本汽車工業依舊是產業的主力,這33家日本公司的營收以1兆3,170億美元,領先中國37家企業共同創造的9,210億美元。

從中日入榜的結構來看,中國業者相當平均的分布在汽車與電子業中,但日本在電子業上的表現,跟兩岸與南韓對比的話,顯然已經不是主要的貢獻主力。1980與1990年代,日本的電子工業從記憶體、面板到電視、冰箱,甚至Walkman等消費電子產品風靡全球,但在數位化過程中反應不及,陸續被南韓、台灣、中國從後頭超車。

如今日本的挑戰是龐大的汽車工業如何轉型到電動車、自駕車。不久之前,針對各國電動車所做的評比,日系電動車不僅在品質上並未得到消費者的肯定,甚至在上下游、軟硬整合的布局中捉襟見肘,而日本的半導體業也面對並無10奈米等級的先進製程等壓力。

日本的挫折,在於1990年前後「日本第一」的時代未能掌握契機,如今日本的挑戰顯而易見,而中國的挑戰在烏雲密佈的貿易戰中才剛剛開始。美國細數中國的七大罪狀:侵犯智財權、偷竊技術、操縱匯率、不當補貼、傾銷、駭客任務、販賣藥(毒)品,印度加入四方會談,意圖成為接替中國生產基地的國家。

在發布會中,我們邀請到鴻海印度總經理Josh Foulger、Lite Point執行長Brad Robbins一起對談,繞著印度的話題,一個多小時的線上對話沒有冷場,也歡大家一起見證亞洲供應鏈的重要性!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