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TRAPP40
ADI

2030半導體業誰領風騷(2/10):台灣科技產業的「無國界時代」

《孫子兵法》:「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台灣小,虛實正奇應交互運作,2500年前的智慧,用在今天也仍有很多的想像空間。

從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到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都說,台灣掌握全球最尖端的半導體製程與產能,一旦兩岸兵戎相見,張忠謀甚至說台積電可能被摧毀。但台積電真的屬於台灣嗎?別忘了台積超過7成是外資持股,有將近7成是美系客戶,甚至美籍高階經理人更不在少數,台積電是全球產業共創的事業體。

台灣是經由多年努力,才建構出一套無可替代的運作體系,背後的ICT產業供應鏈更是相互支援、共同成長的關鍵。以NB、伺服器、手機為主體的生產事業多數仰賴海外工廠,只是資本操作、管理仰賴台灣的總部而已,新的時代應該有新的情境與戰略思維,基於與大環境共存共榮的理念,「自反而縮、化整為零」,反可以形成最大的優勢。

只有2,300萬人口、且不被國際社會認同為正常國家的台灣,能在眾所矚目的半導體產業建構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就如中了樂透一樣的幸運。

1970年代,全球半導體產業剛剛萌芽的時刻,台灣派遣了一個團隊到美國RCA取經,這個團隊的成果,就如同1870年代日本「岩倉使節團」一樣的精彩與成效卓著。一個世紀之前,由岩倉具視領軍的日本政壇菁英,成員包括伊藤博文與大久保利通的使節團,用「始醉、終狂」來形容22個月遊歷歐美各國的經驗,這是日本政治體系現代化的開端。

100年後的台灣,在1974年派出20多名最優秀的年輕人到美國RCA取經,之後這些年輕人都成為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英雄。台灣1970年代經歷石油危機,加上與日本、美國斷交,以及退出聯合國的衝擊,讓台灣人惶惶不可終日。選擇半導體產業,同時又經營科學園區,其實只是無計可施的大環境下,嘗試著埋下一點點的火種而已。

1980年代,蓬勃發展的個人電腦產業帶給台灣第一桶金,世界一起供養的台灣,在中國初醒的年代成為電腦王國(註:我的第一本書《電腦王國》Republic of Computers在1995年出版)。2000年以前,台廠透過承接代工訂單而成長茁壯,全球近90% NB生產基地就在台北到新竹一小時的車程內,北台灣如同矽谷,成為全球科技產業最密集的生產基地。

2000年後,量產製造的工作轉移到中國,但台灣依舊是運作的樞紐,藉由個人電腦的產業基礎,台灣IC設計業出現了進口替代的商機,不僅IC設計業蓬勃發展,晶圓代工業、封測產業也能與IC設計產業共創共榮。台灣的成長、茁壯,背後有坎坷的過程,但也充滿了幸運。

現在全球產業格局已經今非昔比,台灣主力IC設計公司的產品有80%賣往中國,看似台灣高度仰賴中國。但其實不然,台商一大半的零組件賣給台系大廠在中國的組裝廠,一旦生產結構改變、生產基地分散,供應結構也會跟著改變。

傳統的OEM大型訂單之外,因為電動車、智慧應用出現的多元商機正在醞釀成形中,分散型的生產體系將成主流,而動輒70億美元的12吋晶圓廠,以及需要龐大土地、勞動力支援的量產製造業,也需要與在地的應用對接。對全世界的經濟營運而言,讓台灣ICT產業真正無國界地運作,也許是大家最好的選擇。

至於如何進行,我們利用後續的篇幅一一探索各種可能性。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