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2030半導體業誰領風騷(4/10):GDP與人口數字潛藏產業密碼

印度崛起成G2格局潛在變數

《孫子兵法》:「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則可千里而會戰」。面對未來,國際貨幣基金(IMF)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框架。2030年時,全球GDP大國將會重新排列,但如果出現人為的干擾,如何看待未知的未來呢?

根據IMF調查,到2031年時,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GDP第一大國,除了美國落居第二,日本更將落到第五,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德國。西方國家與東北亞的工業國家,都面對少子化的問題,印度總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5億人,也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這幾年中國經驗成為借鏡,印度政府採取較為積極的產業發展戰略,一方面透過國內市場的適度開放,二方面也積極在全球招商,我們看到了跟以往不同的印度政府,也預期印度在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可能是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經濟成長動能的驅動下,印度將會落實更多的產業政策,甚至往更高階的面板、半導體產業發展。

6月底時,全球最大的EMS製造廠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穆迪(Narendra Modi)會談80分鐘,雙方的合作範圍不是只有為蘋果(Apple)代工的手機製造廠而已,也包括後來宣布的半導體與電動車事業合作構想。

從1990~2020年,中國在科技業的發展上高度享受了「人口紅利」的優勢,初期只是由中國提供充裕的勞動力與廉價的社會成本,但在2007年iPhone上市之後,中國挾著2008年成功舉辦北京奧運的實績,掌握行動通訊產品雙向產出數據的時機,大力培養本土產業,也帶動中國網路巨擘的崛起。

中國的成功模式,東協南亞國家起而效法,「科技民族主義」將成為後疫情時代國際情勢的主軸,印度更將跟隨中國的腳步,培養本土的網路巨擘企業。根據CB Insights資料顯示,到2022年6月底為止,全球1,170家獨角獸企業中,有68家來自印度,這與印度龐大的人口與英文優勢息息相關。

然而,人口紅利固然有助於「平台經濟」的發展,但仍須落實實體經濟的價值,否則經濟成長的果實,過多留存於虛擬的世界時,倚賴實體經濟的底層民眾仍然難有實惠。

很多人都讚美以色列在發展通訊服務、半導體設計上成果斐然,但以色列多數在事業發展到一半時,就將半熟的事業出售,然後再繼續下一個新事業的研發。以色列的新創公司,固然可以獲取高額的利益,但畢竟能從事高科技研發的是少數人,社會資源、財富的分配都將成為社會的難題。

台灣則不然,光是三個科學園區就有超過30萬人,半導體業32萬從業人員貢獻台灣12%的GDP,而全國從事電子上下游產業的從業人員接近百萬人,連金融界也受其利。

台灣上下游整合、完整的生態系,才是東協南亞各國發展科技業的典範,難怪東協、印度頻頻跟台灣招手,而東協市場與充裕的勞動力、工程師,確實是台灣很好的潛在夥伴,只是大家對台灣產業的理解有限,台灣也對於各國的勞工法規、基礎環境有很多的疑慮。

末日博士羅比尼(Nouriel Roubini)說「未來的經濟將會經歷漫長而慘烈的衰退」,相對於其他產業,半導體與ICT供應鏈是具前瞻性的高附加價值產業,強化雙向溝通,加速台系產業往東協、南亞移動,才能為國際社會保存「復甦」的動能!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