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不可勝者,守也」。相較於印度應該積極爭取外資,加速布局科技產業供應鏈,完成進口替代,滿足內需的需求。個別的東協國家經濟規模不足,應聯手台灣,完成「守勢」作為,對台灣而言亦是如此。
相較於日韓大廠對於東協國家的態度,台商似乎只是考量生產基地的延伸,較少產銷結合的全面布局。如果沒有意外,2030年之前全球半導體產業就將會是個「兆美元級」的產業。目前全球半導體的消費市場,有38%是電腦運算產品的貢獻,34%是通訊產業的貢獻,成長最快的是車用半導體與工業用途的半導體需求。
在電腦運算產品中,NB、伺服器是大宗,3分之1的NB可能遷往中國以外的地方,越南、泰國都是重鎮,但基於當地消費市場的能力,印度的重點在手機,不在NB。
其實,即將在2030年時超越日本、德國成為全球GDP第三大國的印度,會容忍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價值鏈中,只是能提供廉價工程師的國家嗎?德國、日本是汽車生產大國,未來的電動車,被稱為掛上輪子的行動電腦,半導體的比重愈來愈高,德國、日本毫無作為的話,未來的汽車工業也將拱手讓人。
在很多工業國家,汽車工業貢獻GDP的比重都在8~10%,不僅德國、日本、南韓這些傳統的汽車生產大國,加拿大、墨西哥,甚至東協的越南、印尼都不會無動於衷,但沒有半導體業與ICT供應鏈的支撐,汽車製造業的價值就剩下「組裝」而已。
中美對抗之下,台灣沒有話語權,最好的策略是創造兩邊都需要的第三空間,例如到印度生產手機需要的電子業零件、在越南建立供應鏈等。亞洲供應鏈角度和美國不同,下一個階段會集中在東南亞生產加工,東協南亞靠台灣軍團助攻,提高在地產業價值並增加就業機會,這可能是台灣對全球的最大貢獻,堪稱全贏局面。
如果台海發生衝突會對全球造成災難,所以更要思考台灣價值,戰爭的代價很難回復,現在已是文明社會,要用智慧去面對問題,台灣只能拉高發生戰爭的成本與風險,讓大家不會輕舉妄動。台韓半導體出口如果不能正常供應,全球都要停擺。
除此之外,可以思考在晶片四方聯盟(Chip 4),雙方壁壘分明之外還能有哪些可能?倘若形成僵局,中國經濟力走下坡,那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十面埋伏之下,要網開一面開條路給中國走,那條活路要開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