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跟革命一樣,絕對不是請客吃飯,讓年輕人有更多創業的機會,是整個社會往前邁進的重要動能。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時代的陷阱,年輕人的眼淚」,談1970年代參與RCA計畫的半導體業前輩,以及1980年代在施振榮、苗豐強引導下,施崇棠、林憲銘、李焜耀、童子賢等人都成為時代的英雄,那個時代的創業家英雄輩出,成群結隊而來。
但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創業成功的範例卻不多見。我想,他們在大學畢業後,看到的是網路媒體、電子商務等新興的商機,也希望在網路時代的大潮中,成為成功的弄潮兒。但多數人忽略台灣只是2,330萬人的小市場,不可能有阿里巴巴、字節跳動這種商機。
根據DIGITIMES調查,77%新創企業表示如果可以上市募資,它們將離開台灣,出國上市的順位依序是美國、中國與日本。如果政府、社會處心積慮、輸送資源給新創企業,但開花結果卻不會在台灣時,我們應該如何省思策略主張與資源流動的模式。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不久前也聽到一位創業家說,創業成功的五大要素中「時機」排名第一,我的理解是「看懂時代的機遇」,才能事半功倍。智慧型手機興起之後創業的台灣年輕人,苦熬多年後成績卻乏善可陳,是黔驢技窮、無計可施,或者忽視了「時代」隱藏在背後的陷阱。
幾天前,受邀在阿里巴巴新創論壇中談「逆勢操作」的創業經驗,講完課之後,留下來聆聽幾位1980年前後出生的創業家談他們的創業經驗。他們都是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依然可以持盈保泰,維持正常運作的網路新創公司。
這些新創企業家強調「心態要健康,財務要透明」,我知道這是創業者必須共同遵守的法則。聽完之後,第一個念頭是台灣的創投業者是否可能重新建構一套資本運作體系,給這些浴火重生的新創企業家優質資本的活水源頭。
失敗過、熬過苦窯的創業家,韌性無可比擬,創意與經驗正值顛峰,其實《孫子兵法》也說,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投資他們成功的機率,一定遠高於涉世未深、好高騖遠的菜鳥創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