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從矽谷看台灣奇蹟(1/10):導言

2022年,台灣800家上市櫃電子公司的總營業額將首度超越1兆美元,半導體依然是中流砥柱,面對未來兩年可能下行的景氣,台灣因為強大的半導體業與ICT供應鏈而維持無可替代的地位。但歌功頌德容易,如何在順風順水時「杞人憂天」理解台灣的能與不能,一趟矽谷之行,在正面的心得背後也有一些隱憂,或者應該被深入探索的問題。

日前我受邀參加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Taiwan’s Economic Security in a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研討會擔任主講人。這場活動的主持人是1947年生的美國海軍退役四星上將James O. Ellis,他也是1996年部署航母,解決台海危機的艦隊指揮官。另一位共同主持人,是被《時代雜誌》譽為Mr. Democracy的知名教授Larry Diamond,他以研究奈及利亞起家,針對台灣、泰國等新興國家做過很多深入的調查與觀察報告。

我演講的主題是「Silicon Island on the Edge」。「Edge」是雙關語,我們位處地緣政治的前沿,也擁有「Cutting Edge」的Technology。這是繼三年多前在南韓高麗大學之後,第二次在國際知名的大學講課,主題仍是高科技、半導體。如果沒有強大的產業,我有機會站上國際舞台嗎?

晚秋的史丹佛大學校園裡,樹葉轉換成鮮紅與嫩黃的新妝迎接訪客。氣溫低到4度,但乾燥的地中海氣候,讓乾爽的天氣顯得更為宜人。在胡佛紀念館前下了車,一整天的研討會,我做了很多記錄,加上研討會後拜訪科技業人士,這一系列的文章主題是「從矽谷看台灣奇蹟」,與會過程中我聽到很多知名的學者如何看台灣。台灣在刀鋒邊緣,但明確的國家戰略只有在國際會議上聽得到嗎?台灣跨業的專家學者,何時才有機會共襄盛舉呢?

壓力愈大,改變的動力愈強。很多的反思,改變是必然,只是該從哪裡開始思考台灣奇蹟呢?

研討會議程上有一小段話寫著會議的緣起(Conference Motivation),主辦單位說,希望從全球大趨勢、供應鏈的營運模式,透過一系列深度的分析與討論,從經濟層面探索台灣的國家安全議題。這原本應該是台灣自己深度討論的議題,史丹佛大學是越俎代庖,還是台灣掉以輕心呢?

我講的內容,大家有機會在台灣聽得到,反倒一週豐富的行程中,我發現矽谷人怎麼看台灣這件事,在美中貿易大戰後也有很大的改變。美國人怎麼說,在美台灣人怎麼想,老一代的台灣人與現在青壯代的年輕人想法、做法也不同。許多中國人懷抱「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但卻不想回中國,我把聽到的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矽谷人怎麼看台灣。

參加兩天密集的論壇,最大的感覺是「台灣奇蹟」。一個除了賺錢之外,什麼都不願意投資的國家,竟然成為全球的發展典範。專注製造的結果,台灣竟成為全球供應鏈短期間最不可能替代的環節。我選了幾個關鍵議題,逐一探索、深掘相關問題。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