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日新又新專欄/疫情暗捲產業大浪後...供應鏈轉型的契機

福特(Ford)執行長Jim Farley稍早談話,展現福特引領另一次工業革命的企圖心。

福特汽車(Ford)執行長Jim Farley於11月15日發表一段鏗鏘有力的談話,展現福特欲引領另一次工業革命的企圖心:

" We're going back to where we we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Why? Because that's where the value creation is. It's a huge transformation! "

福特宣示重返120年前的底特律,那裡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濫觴之處;根據Farley的說法,底特律是價值創新之都、是現代化生產的雛形、是汽車產業的戰略高地!無論是行銷話術、願景勾勒,或是重返榮耀的征途起點,Farley在2022年底,距離德國提出Industrie 4.0(工業4.0)戰略已有十年的時刻,面對疫後重啟的世局,再度點燃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位上任後讓福特市值上揚70%的執行長,欲掌握汽車產業話語權的企圖心不言可喻。

除了抽象的談話內容,Farley也宣示,福特將在電動車(EV)領域展開自行採購的策略調整(the automaker attempts to source as many of its own parts as possible for EVs.)。這意味著,過去百年汽車產業的結構將被顛覆。

母廠過去仰賴一級供應商(Tier 1)業者代為採購(其中包括協同設計、協同運籌等),往下展開造就了Tier 2、Tier 3、綿密的協力體系。這些汽車產業的協力體系已在電動車近年的成長中逐漸鬆動,甚至面臨重組的壓力。供應鏈扁平化的趨勢正在發生,正如1990年代組織再造喊得震天價響的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這一次,Re-engineering發生在全產業,而非個別企業,但個別企業身處其中,豈能自外這波革命。

風起雲湧的過去五年,供應鏈被三股力量壓扁

(一)新保護主義興起:美國一向崇尚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相信市場是最有效率的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但東亞各國受過去一甲子實施的國家資本主義政策驅動,造成了產業外移的國家自認遭受不公平競爭。Thomas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書歸納十個將世界推平的趨勢,其中第四個趨勢「外包」(Outsourcing)與第七個趨勢「內包」(Insourcing)成對偶關係,一旦這兩個趨勢結合第五個趨勢「離岸」(Offshoring),就演變成敏感的政治議題,而非經濟議題。

(二)地緣政治新格局逐漸成形:川普主義所掀起的「去中」巨浪,在拜登主政的美國依舊看不到平息跡象。G2已非美中大國博弈,而是中國與非中兩大陣營的體制競爭。其他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態度,並非完全依循美國政策走向。但由華為交換機逐漸撤出歐洲市場的跡象觀之,歐洲對中國的競爭仍存疑慮,全球供應鏈「去中」的走向不變。

(三)亟需深化經營績效的管理策略:延續新保護主義的崛起,效率已退居其他盤根錯節的因素之後,不再扮演主導全球布局的關鍵角色。供應鏈在地化的=走勢固然造成製造成本上揚,但對回應民粹的投票行為與淨零碳排範疇三的殷切需求,引發企業營運模式必須跳脫過去框架,才不致落入抱殘守缺的困境,難以鋪陳下一階段的競爭優勢。

華爾街過去認為工會代表對公司不利,因為它會推高勞動力成本,並增加罷工等勞動力中斷的可能性。但福特與SK Innovation的合資企業BlueOvalSK在肯塔基州中部建設雙鋰離子電池工廠,並在田納西州西部建設一個佔地3,600英畝的大型園區,一系列投資均展現與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密切合作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美國新型態投資不僅落實Farley大刀闊斧的供應鏈改革,也呼應已故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針對創新的精闢剖析:「破壞式創新能夠創造就業,效率創新減少就業(Disruptive innovations create jobs, efficiency innovations destroy them.)。」創造就業機會,在民主社會中是王道,也在企業面對導入新科技(如工業4.0)與調整營運模式的過程中,考驗各家執行長的管理能力。下一輪的淘汰賽正在揭開序幕。

新冠疫情為全球經濟按下了暫停鍵,但在寂靜的水面之下,暗潮洶湧的產業革命,夾雜著前一波地緣政治帶給產業布局重組的大浪,即將引發海嘯級的衝擊。結合教育(重新被定義的藍領與白領)、技術(那些方興未艾的工業4.0)、生態環境(淨零碳排所帶來既廣且深的變革)、社會(因工作重新設計引發的階級糾葛)、政治(撕裂與對立的族群與多元的投票取向),盤根錯節的產業環境,挑戰著經營者在供應鏈扁平化、在地化與智能化之後的調適能力,有待台灣產業領袖們引領、開創這個巨變與轉型的新時代。

 

現任逢甲大學講座教授、逢甲大學社會責任中心執行長暨跨領域設計學院院長。專精於專利與產業發展,20多年來致力於橋接產業界與學術界,舉凡技術智財規劃與商品化、營運模式創新、生態與平台建置、效益導向的生態系統整合,均以促進產業發展的價值創造為目標,結合公、私部門資源條件,開創獨特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