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IT、工控與通訊 加速落實工業4.0轉型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英特內

整合IT、工控與通訊 加速落實工業4.0轉型

  • 魏于寧

製造企業意欲問鼎工業4.0,先決要件,便是讓旗下所有機台邁向IP化,並且都能連結工業控制網路,使不同廠牌機台設備得以溝通串聯,相互備援運作。Cross Company
製造企業意欲問鼎工業4.0,先決要件,便是讓旗下所有機台邁向IP化,並且都能連結工業控制網路,使不同廠牌機台設備得以溝通串聯,相互備援運作。Cross Company

回顧過去,資訊科技(IT)與操作技術(Operation Technology;OT)鮮少交集,但進入工業4.0時代,透過物聯網、大數據與雲端智慧,使IT與OT兩者終能展開對話,由OT領域的感測器獲取資料,上傳IT領域的雲端中心執行大數據分析,繁衍各種創新應用。

有人說,工業4.0開啟IT與OT的融合,此話無疑正確,但仍有欠完整,如果把融合範圍再加上通訊技術(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T),便可謂完美的詮釋。

具體而言,工業物聯網與工業4.0核心架構,以資料創新、服務創新為軸心,意即製造業也需要如同服務業、農業...等等不同行業,將其經營核心擺在「服務」之上,凡事皆以滿足客戶需求為依歸,而在傳統價值鏈中扮演中間媒介的角色,舉凡代理商、經銷商或零售商等等,今後可能因為「去中間化」效應下而消失,屆時產品的製造者,必須懂得善用ICT技術,直接對最終用戶提供服務。

此外,可以預見今後「資料經濟」概念勢必蓬勃興盛,所有公司都將善用大數據分析成果,形成商業決策基礎,製造業也不例外,舉凡新產品研發、智慧工廠運作,乃至於物流運籌、消費者需求探索,甚至進一步推動消費者參與設計,都無庸置疑需要憑藉充分的資料與情報;因此除了服務創新外,資料創新亦屬重要課題。

三T融合貫通  帶動服務與資料創新

如何實現資料創新與服務創新?就必須仰賴IT、OT與CT三者的融合。所謂IT,含括電子商務(e-Commerce)、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顧客關係管理系統(CR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系統(PLM)乃至於辦公室自動化系統(OA),凡此種種,皆是IT部門相對駕輕就熟的項目。

至於OT,泛指與工廠營運相關的技術,主要涵蓋三個類別:一是自動化/智動化;二是自動化整合搭配操作流程整合;三是工廠自動化與資訊技術的整合,諸如製造現場控制(Shop Floor Control;SFC)、製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監視與整合控制(SCADA)等工廠資訊系統,即需要與上列IT系統進行整合;而在串聯資訊技術與工業現場實體世界的過程中,感測器(Sensors)扮演不容或缺的要角。此外不可諱言,OT與實體世界的感測與控制息息相關,因此如可利用工業物聯網技術,驅使智慧機器人、或智慧型生產設備產生最佳運作效率,堪稱是核心議題。

有關CT部份,則包含各種有線通訊、無線通訊、長距離通訊與短距離通訊等相關技術,舉凡Wi-Fi、Bluetooth、Zigbee、4/5G等無線通訊技術,直至工業通訊與總線技術範疇,譬如西門子PROFINET、Beckhoff EtherCAT等等,最終論及不同通訊技術之間的整合,都亟待持續推展與落實。

在此前提下,許多以虛實整合系統(CPPS)為核心的工業4.0解決方案,在架構設計方面,大致都不會脫離IT、OT與CT三者融合的主軸。在未進行虛實整合之前,以一家製造企業而論,其內部便同時擁有兩個涇渭分明的世界,其一是座落於生產製造端的實體世界,內含工業現場總線網路、嵌入式RTOS作業平台、I/O控制模組,還有Soft-Logic PAC、VC++程式等項目,另一則是虛擬世界,包括了網際網路、無線通訊、大數據資料擷取(Big Data Concentrator),及Mobile HMI。

IoT閘道器穿針引線  儘速排解虛實整合阻礙

既然談到虛實整合,就意謂製造企業必須跳脫現行區域自動化控制框架,進一步將工廠的機具設備、控制器連接到虛擬雲端世界,以便把各種在工業現場所擷取的巨量資料,透過網路上傳雲端資料中心執行大數據分析,據此強化生產效率,提振企業營運效能。

在整合過程中,少不得需要藉助物聯網閘道器,居中串聯虛、實兩個不同世界,更有甚者,此一閘道器必須身懷強大的翻譯絕技,有能力辨識各種不同的現場總線通訊協定,不僅如此,還需要支援諸如MQTT、SQLite等網際網路或雲端通訊之相關協定與技術,如此才可望發揮求同存異功效,讓有意建立智慧工廠的製造企業,無需大費周章斥資汰換眾多設備,亦不需要停產實施,便能依循著最短路徑,加速實現工業4.0願景。

為何整合異質現場總線通訊協定,對於實現工業4.0如此重要?此乃由於,環顧現階段多數工廠的現場控制系統,由於導入之初,僅是為了提供機台控制機能,所以不見得需要採用一些標準通訊協定,反正用戶看得懂、且熟悉箇中運作方式即可,長此以往,難免形成生產機台與工業控制網路之間莫大的整合障礙,若不藉助諸如IoT閘道器等中介機制發揮轉譯功能,則無異是任由機台繼續停留在非IP化格局,導致機台與機台之間、或機台與工控網路之間無法溝通串聯,使機台之間不可能形成可供協調控制的群組,更遑論相互備援,終至無緣實現工業4.0或工業物聯網。

值得一提的,近年來頗多工業物聯網應用案例,都指向預知維護保養用途,意即管理者僅需坐鎮於遠端,便可透過不斷蒐集與上傳的感測器、控制器等數據,輔以經由巨量資料分析、預測性建模技術所獲得的機台故障前兆特徵,搭配即時告警機制,從而在機台即將失效的前夕掌握一切狀況,適時展開應變方案,以避免機台突如其來故障而致產線驟然停頓,釀成巨大損失,此一應用範例,對於製造業者可說極具誘因。然而一旦未能解決底層通訊障礙,管理者就不可能從遠端監控機台狀態,當然就無法享受預知維護保養之妙效。

有鑑於此,部份工業電腦廠商遂以標準PC架構(植基於英特爾x86處理器)建立工業控制機制,藉以統整各類型現場通訊協定,例如PROFINET、PROFIBUS或EtherNet/IP等較為常見的工控通訊介面,此外也負責整合不同廠牌機台設備的OPC Server通訊軟體,俾使用戶僅需裝設閘道器,而無需費心更換既有機台控制系統,便可破除異質廠牌機台設備之間的互通障礙。

但可以肯定的,綜觀偌大製造業,有的生產晶圓,有的生產面板,有的做3C產品組裝,也有從事金屬加工、紡織、塑化、自行車、機械、汽車...等等不同製造業務,彼此在於工廠自動化的成熟度,往往存在莫大歧異,因此欲求一套一體適用的Turnkey Solution,廣灑下去即可讓所有製造企業一夕之間晉升工業4.0水準,無異是不可能的任務。

先推進至3.0  再循序挑戰4.0目標

正因如此,當製造業者決心朝向工業4.0、工業物聯網尋求升級轉型之前,實有必要先瞭解自己距離4.0有多遠,如此才能對症下藥,針對己身體質不足之處,優先加以補強。

有業者根據長年實際觀察客戶端的心得,先羅列出工業4.0所需落實的項目,再逐項檢視大多數製造企業的現況。以三個最為關鍵的項目而論,針對第一項「製程自動化與資訊化管理」,便因產業別與企業規模而使製程自動化程度出現不小差異,此外多數大型企業均已導入ERP與MES,但中小企業則未必,評估台灣平均水準介於2.0~3.0區間;關於第二項「機器人應用」,目前以汽車、半導體與面板產業導入比例較高,惟包括3C、塑橡膠、食品、金屬零組件製造等行業,其實也有很大需求,全台平均水準同樣介於2.0~3.0。

在「機台設備物聯網與感測器應用」部份,唯獨半導體單一產業應用程度較深,其餘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台灣平均水準僅約2.0。

有關其他工業4.0施行項目,包括「彈性與最佳化製造能力」、「巨量資料分析」、「數位設計與製程模擬」,以及「數位化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多因不同企業之間成熟程度有所落差,且眾多業者尚停留在較低層次,導致這些項目放諸於全台的平均水準,僅落在2.0,必須先設法推進至3.0,才能接續問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