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創客(Maker;又可稱為自造者)近幾年來在全球各處興起,MakerBar Taipei專案經理劉家豪指出,創客興起的第一年,參加創客運動的人數才只有4,000~6,000人,但現在光是舊金山灣區就已經突破20萬人次,由此可見創客已經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劉家豪指出,創客利用在公共圖書館、學校、社區等設立的創客空間,透過數位軟體及數位自造工具如3D列印機、鐳射切割機與CNC等工具,加上網路的傳播,不但使得自造的門檻大幅降低,也讓創客社群在世界各地發展的同時,創造出各種實體與虛擬平台,從教育平台到提供工具及交流輔導的平台,以及將個人與資金與消費者串聯起來的平台(如Kickstarter/Etsy)。
因此要成為創客,劉家豪認為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如何運用手邊的知識及工具成為創客(Zero to maker);第二個階段則是Maker to Maker,利用為創客打造的社群網站或是實體世界的創客空間,相互學習及交流,掌握更多成為創客的知識及技巧;第三個階段是Maker to Market,也是劉家豪認為最困難的階段,如何讓創客的作品能夠商品化。
劉家豪指出,目前為創客打造的資源已經相當豐富,如在Instructables網站蒐集了全球許多的創客案例,有助於激發創客更多的靈感;MakerBot網站則可讓Maker下載需要的工具或套件。
如果創客需要更精密、更智慧的製造能力,如需要某些感測技術,劉家豪表示,現在也有許多開源的硬體技術可供參考,這些技術不但可以很方便的蒐集到相關資訊,由於這些技術採用開源方式,各地的創客在回饋設計或應用的心得後,還可以讓這些硬體不斷的進化,而且可以對應不一樣的產品,使用不同的硬體技術,如目前已有專門針對衣服設計的感應機板。
而在協同工作管理方面,目前也有許多網站提供各種管理工具,如github網站提供線上編碼的編輯服務,可以留下非常完整的記錄,讓創客可以協同作業,創造更多有價值的設計及商品。
劉家豪表示,在豐富的資源協助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家,每一個人也都有機會成為創客。因此接下來要思考的發展階段,應該是要設法進入大量客製化的階段,而且可以不斷的進化,才能讓創客價值持續發展。
以MakerBar Taipei為例,當初的目標原本是提供創客空間,讓創客可以自由下載各種範本或模型,讓設計可以快速成形,並透過3D列印裝置製造產品。但劉家豪認為,這種模式只是在做重複製造。理想的創客型態,應該是可以透過快速成型的概念,配合參數化設計,製作可以大量客製化的商品。
劉家豪指出,目前已有創客空間提供軟體讓設計師可以很快地做出卡榫,或是只要輸入手指大小等數據,就可以很快地設計出戒指,並翻模成為金屬元件,類似的技術也可以做成衣服,這種可以讓設計快速成型的工具,加上具有設計及應用能力的使用者,才是未來創客的發展趨勢。
因應大量客製化的發展趨勢,劉家豪指出,3D列印裝置也必須跟著進化,如可以控制噴頭溫度,來適應不同的材料。如原本用在衣服的纖維材料,不但更容易取得,成本也更低,一旦成為3D列印裝置使用的材料,就可以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產品。
如在過去要完成一項陶藝作品,可能需要很多年的學習及經驗累積,才能捏造出傑出的作品,但目前的3D列印技術,不但可以用陶土料及水來製作陶器,而且可以突破材料及製造工具過去的限制。
劉家豪指出,以前的工作環境可能會受限於物理因素包括溫度及環境大小,但如果能改用不同的製造技術,就可能創造出不同的結果。如改用編織的方式來加工,就可以突破溫度限制,而且也因此提高產品的柔軟性。
此外,以前的產品從設計階段到消費者手上,往往需要非常複雜的過程,劉家豪認為,未來希望能透過網路協作等方式,縮短前述的流程。3D列印的未來發展,將會朝向無人製造的方向努力,而且可以會有更多的材料如石膏、水泥等材料可以進入3D製程,創造出更多創新的產品。
如在噴出水泥時,可以先預留好管線空間,目前在國外已有創客使用預留模組,直接就在河岸邊建設生活空間,甚至可以用焊接的方式來製造,直接焊接出一座橋。
劉家豪最後指出,類似MakerBar Taipei的創客空間,可以讓創客不需要購買昂貴的製造設備,而且用月租或日租的方式即可使用這些資源,同時還可以提供諮詢服務,各個創客空間未來只要能跨界合作,就可共創平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