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模具開發支援生產力4.0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webinar
世平興業

智慧化模具開發支援生產力4.0

  • DIGITIMES企劃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產業升級服務處副處長林恒育。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產業升級服務處副處長林恒育。

自從德國喊出工業4.0後,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積極朝工業4.0的方向努力,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產業升級服務處副處長林恒育指出,台灣政府也在2015年下半年提出「生產力4.0」的產業發展構想及框架,並選定中堅企業及其供應鏈,建置示範案例帶動中小企業升級,針對重點產業創造客戶價值。

林恒育指出,生產力4.0的最終目標與涵蓋範圍,與工業4.0相當類似,兩者都包括現場的製造層、整合應用層,以及面對客戶的部分。要談生產力4.0,就必須要考量能否藉由工業4.0所帶來的價值,帶給客戶更好的服務。

所以許多跟生產力4.0技術相關的設備或技術,即使標榜作得更快、更多,但跟客戶所要的服務是否直接相關,才是企業需要思考的根本問題。林恒育表示,之前很多人看到有關工業4.0的示範影片,如BMW的3或5系列的製造過程,都是由機器人組裝、測試、噴塗、搬運等,幾乎都沒有人在參與,往往就以為生產力4.0,就是透過感測器建構無人工廠。

但事實不然,林恒育認為,感測器雖然是關鍵,但並非生產力4.0的全部,感測器之所以會成為生產力4.0的重要議題,其實是因為生產力4.0的真正目標,應該是要透過人、機、網連結溝通,與實體世界互動,不只是人與人、人與機器需要溝通,機器與機器之間,不管是軟體或硬體,也都需要溝通,溝通才是生產力4.0最重要的關鍵字。

但一條生產線往往會使用不同的硬體、軟體及平台,想要做到能彼此溝通,其實是非常嚴峻的挑戰。如金屬中心曾經協助某家模具廠建立3D設計能力,但是其協力廠商仍停留在2D的加工能力,就讓3D的整體效益大打折扣!

對擁有許多資源的大企業而言,要克服前述問題,已經相當困難,對台灣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型態的企業而言,顯然需要更多的協助,其中具備IT及自動化基礎較好的中堅企業,將會是生產力4.0優先的輔導目標,希望能逐步帶動相關群聚的中小企業一起成長升級。

林恒育強調,全球競爭及少子化現象是台灣製造業面臨的兩大挑戰,生產力4.0計畫絕非一蹴可及,但在全球各國紛紛投入工業4.0之際,台灣不能不做。另一個產業面對的困難,則是人才問題,不只台灣開始面對未來十年沒有人口紅利的現象,就算是擁有13億人口的大陸,現在也開始碰到缺工的問題。

林恒育更指出,雖然體系的運作及資源不足,造成人才培育的落差,但若以德國為例,企業不會把人才培育的責任,全部丟給學校,而是積極提供實習機會,幫助學校採取雙軌教學,縮小學校培育的人才與產業需要的人才之間的落差,這是台灣可以考慮努力調整的方向。

回顧生產力提升的規劃進程,林恒育指出,經濟部的統計,台灣的人均產值在1982年為新台幣118萬元,到了2011年就已提升到500萬元左右,產值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跟自動化及智慧化有關,因此要持續提升人均產值,進一步追求智慧化,已是必然的趨勢。

林恒育指出,目前的工業化量產技術,模具應用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對終端產品產值的影響甚鉅。如一輛車子需要的模具假設需要100億,最終的產品價值可以到40倍達4,000億,3C產品的倍率更驚人,最終產品的價值甚至高達58.8倍。

林恒育認為,要提升模具產業之競爭力,必須從設計、製造以及服務三方面著手。所需的技術涵蓋層面非常多。最近有比較貼近生產層的技術在推動,如透過模具內測量系統實現「可視化」,包括壓力、樹脂溫度、模仁表面溫度、樹脂流速等測量及樹脂前沿檢測等,有助於量產監控及不良品選別。

由於模具應用是產品均一生產的重要工具,對產業升級的影響至為關鍵,模具產業必須與其支援的產業同步發展。而3D列印確實會為模具產業帶來影響,未來要如何整合3D列印跟模具應用,會是非常重要的策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