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實施要領、妙用先進平台工具 加速 AI 應用落地實現
不可諱言,人工智慧(AI)肯定是近年來最能引領風騷的題材之一,只因為假使沒有AI的搭配,談再多的物聯網(IoT)也是枉然,徒然增加一堆「不知道怎麼用」的大數據而已。因此過去紅極一時的 IoT,如今已難單獨引發關注,而是以「AIoT」(AI+IoT)之姿掀起更大浪潮,甚至有專家預言這股AIoT熱潮將延續至少20年。
AI之所以紅,在於它可以實現垂直市場的價值變現。比方說來自溫度、濕度、振動等感測器產出的數據,都只是用來表述某一個時間點的狀態,不過是冷冰冰的數值,如果未做進一步加值運用,幾乎沒有價值;反觀若結合AI分析技術後,靠著 ML(機器學習)、DL(深度學習)所訓練開發出來的模型,便可繁衍瑕疵檢測、散亂工件取放、機台或元件的壽命預測等富含價值的應用,為業主帶來可觀的商業利益。
時至今日,綜觀製造業領域,不論是設計、製造、檢測等垂直活動價值鏈,甚至是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通通都被涵蓋於AI的應用範疇。
只不過,縱使隨著這幾年不斷洗腦,AI對於絕大多數業者來說簡直如雷貫耳、無人不曉,但持平而論,AI不是套裝軟體、更絕非隨插即用的工具,假使企業未能掌握AI 技術實施要領,也不懂得搭配運用好的平台或工具,聽得再多、看得再多,都無法真正將AI轉換為數位轉型能量。正所謂萬事起頭難,要想靠AI成就偉大的智慧製造應用,還是得從原點出發,一步步練好基本功。
專家指出,做AI、數位轉型的第一步乃是「命題」,企業必須有能力定義出具有價值的題目,否則無論訂定不出題目、或是題目方向錯誤,都形同輸在起跑點,後續投再多資源、花再多力氣,也難以顯現價值。
但值得一提,在AI整條價值鏈中,蘊含很多重要階段,不管是資料收集、資料標註、模型訓練、模型部署甚或模型再訓練等等,隨著技術演進,現在幾乎每一項都有對應的輔助工具可供運用,讓一些未必鑽研過AI底層技術的人,都有可能獨力完成某些工作流程;唯獨選題這件事,不但需要用戶自己來,也沒有太多工具幫得上忙。
然而不會選題的人,倒也並非無計可施,只是需要考驗自身的悟性。比方說可以參照現成的一些AI應用方案,了解該應用大致上的運作思維、以及預期產生的效益,再回頭檢視自己內部場域,看看有沒有可以套用類似原理來達到改善效果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也剛好攸關經營痛點,那麼拿它們來做為AI命題,肯定錯不了。
善用輔助工具 簡化繁瑣的標註流程
訂定題目後,下一步就是眾所皆知的資料蒐集,因為沒有資料,就沒有訓練素材,也就創造不出AI模型,但如何在合理成本架構下,確保蒐集效率恆常維持高檔,亦是企業必須關注的課題。
隨著各種感測器、邊緣閘道器(Edge Gateway)應運而生,各大公有雲平台的IoT服務日趨完善,加上不久的將來還有5G企業專網居間加持,可以說「雲」、「網」、「端」要素皆已齊備,因此未來不管資料的收集、處理或儲存,能用的工具選項可說相當豐富。
完成資料蒐集,下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資料標註,也算是耗時費力的一環。舉例來說,若工廠想利用 AI 做產品的瑕疵檢測,那麼一定有先決條件,便是讓機器看得懂所有瑕疵類型,比方說 SMT(表面貼焊技術)的缺件、錯件、短路、斷路等,所以必須先讓看得懂這些瑕疵的資深師傅,從大量圖像中挑出瑕疵部位並予以標註,好讓 AI 機器獲得充分訓練、得以培養瑕疵辨識能力。儘管標註是一項勞心勞力又傷眼睛的工作,所幸目前已有輔助標註的工具出現,用戶可利用這些工具簡化標註的繁複步驟。
一般來說,多數企業考量日後隨時有可能啟動AI專案,但每件專案需要耗用多少CUP 、GPU或Memory運算資源,則難以準確預估,既然如此,便傾向利用雲端平台建構模型訓練的基礎架構。在此情況下,當企業已備妥訓練資料後,即可將這些資料推送上雲,放存於雲端平台提供的資料湖泊(Data Lake)。
藉助自動化機制 一次實現大規模部署
接著進入最關鍵的一個階段、也就是建模,通常需要仰賴建模人才,來滿足原始命題下的概念驗證(POC)目標,以瑕疵檢測為例,其POC目標可能包含檢出率、誤報率、漏報率、推論時間等等。一旦訓練完成,用戶可以利用雲端平台提供的Web介面,清楚看出每個模型的績效表現是否如預期。
此時用戶若選定其中某一個績效最優秀的模型,接下來即需執行部署動作,簡言之就是把它推送到指定的邊緣設備,讓這些設備有能力執行現場推論。但坦白說,模型部署上線這件事可謂吃力不討好,尤其所欲部署的設備台數愈多,拷貝模型的次數愈多、執行安裝的次數愈多,承擔的工作負荷就愈吃重。
因此有些雲端平台標榜提供大規模模型的自動部署功能,強調使用者只能透過Web介面設定好部署標的,後續便藉由OTA方式將模型推送到邊緣端,甚至還可設定排程,以便在日後定期自動更新模型,甚至讓現場很簡單地啟動再訓練程序(當需要增加新的瑕疵樣本時),值得企業參考。
總括而論,AI應用從無到有、直到真正落地實現,其間蘊藏許多不容或缺的作業流程,企業不管打算在地端或雲端做訓練,都必須勤做功課,找出每個環節對應的自動化輔助工具,如此才能無懼於資料科學家人才的欠缺,照樣穩健踏實地創造一個個智慧製造應用服務。
- Moxa以次世代入侵防禦系統保護自動化關鍵設備
- 台北國際自動化展 東佑達展示最新產品和解決方案
- 疫情催進度 自動化從趨勢成為必然
- 智造創新 數位轉型首選平台 Intelligent Asia 8/19-22隆重展出
- 避免工廠成為駭客組織的提款機 智慧製造資安防護不可輕忽
- 無畏疫情衝擊 史陶比爾強勢展出
- 自動化展亮點 洛克威爾與所羅門打造資訊完善戰情室
- Epson發展機器手臂管理系統與簡易操作軟體
- igus連線實體展覽的參觀人數近2萬人
- 世紀貿易提供專業諮詢 建構最佳化發那科機器手臂產線
- Aerotech將於自動化展發表最新運動控制平台Automation1
- 泓格優化智慧化系統架構 協助製造業者跨出轉型第一步
- 匯聚雲端、5G、AIoT 戰力,大幅加速智慧製造進程
- 志聖工業創立嶄新工廠生態 提供智能化設備
- 松下產業科技智在製造 開創新商業服務模式
- 3D影像搭配智慧化路徑生成 實踐自動化彈性生產的第一步
- 耐落TSLG 螺絲防鬆首選
- 昇頻進階工規行動路由器、PoE與網管系統
- 氣動新品 立足全球
- 掌握實施要領、妙用先進平台工具 加速 AI 應用落地實現
- u-blox無線通訊技術為智慧城市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
- TUV NORD Taiwan 提供在地化IEC62443服務
- igus推出混合電纜 為新型Bosch馬達驅動解決方案
- 賓鑫智能柔性智動化 打造工業物聯網
- 市場報復性需求 促企業智慧化轉型
- 全台最大工業展覽Intelligent Asia 8/19~22登場
- 施耐德電機提供免費試用雲端邊緣環境監控系統
- 2020台北自動化展—欣橋機械展出靈活且安全的防疫機器人
- SCHUNK EGH彈性機械夾爪將於自動化工業大展展出
- 台灣新創品牌超給力 全球首款電子圍籬定位護草機器人
- 宜鼎國際攜手友通成功推出IoT裝置管理解決方案
- 松下產業科技不僅供應電子零件 更提供生產製程優化
- 自動化工業大展登場 後疫情聚焦新品推出
- 宸曜推出支援雙 Tesla T4 GPU加速運算卡強固型電腦
- 鉅立資訊正式代理奧義智慧資安全產品線
- Silvaco擴大提供設計IP方案
- 德制國際推出AOI視覺辨識自動化系統
- 保證無微塵的igus實驗室 適用ISO等級1級零組件
- Littelfuse推出800 V常開單極6引腳SSR
- 世紀貿易引進日本新科技外骨骼動力裝甲
- Basler高雄自動化工業展推出最新視覺技術和元件
- R&S CMPQ加速5G裝置驗證與量產
- 昇頻助石化業確保生產效能和即時監管
- 繼全球百大MSP 雲馥獲再獲微軟認可最佳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