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應用與驗證技術發展 智慧應用 影音
DIGIKEY
DTRAPP40

LED應用與驗證技術發展

  • DIGITIMES企劃

前言:LED具備壽命長、省電、體積小、驅動容易…等優點,導入生活應用已是近來的熱門趨勢,但LED的發光原理畢竟與傳統常見光源不同,要用於日常生活應用中,除了光源本身的發光光型必須經特殊處理,達到近似傳統光源的發光光型與照明效果外,LED的驗證標準化工作,也將影響LED新式燈具導入市場的速度…

本文:
LED市場應用熱度不減,繼筆記型電腦與車用照明市場逐步導入LED燈源技術後,照明、 路燈與生活光源應用,也將再度炒熱發光二極體(LED)的未來商機。LED發展甚早,由於發光原理與應用半導體的特性,讓LED的應用技術關鍵,與目前最普及的白熾燈限制不同,也成為LED應用多元發展的隱憂。

LED以往大量應用於3C、 IT產品的指示用光源,具備體積小、低能源消耗…等特性,但若將之移轉至大功率、高發光效能的應用領域,原有的LED技術,從產製、晶粒、封裝塑料、散熱機制等相關製法,都將面臨全新的應用挑戰,就連發光效能的驗證與標準,也必須重新針對LED發光源特性與限制,重新調整。

歷經數十年的改良、發展,LED在其發光效能已有長足的進步。對比傳統白熾燈會發現,白熾燈的發光效率為24Lm/W,而即便是號稱已極為省電的螢光燈具,其發光效率也與目前市場上普遍流通的LED光源效率差不多,約為80Lm/W,基本上LED發光效率至少都有白熾燈的3倍以上。在耗電量僅白熾燈十分之一的優勢下,加上驅動電力僅直流3V左右(白熾燈為交流110V),在安全性與發熱性表現也相對優異。

LED體積小、設置彈性大,業者可針對需求開發各式造型燈具,但其演色性需再投入更多開發資源,才能做到與傳統燈具近似的演色效果。劉家任攝

LED體積小、設置彈性大,業者可針對需求開發各式造型燈具,但其演色性需再投入更多開發資源,才能做到與傳統燈具近似的演色效果。(劉家任)

由於LED為利用在二極體上兩側加上電壓,致使晶片產生光亮效果的物理作用發光,因此光源特性明顯與傳統燈具大不相同,再加上LED光源使用直流電源即可直接偏壓驅動,未如一般螢光燈具需經電壓轉換變頻器輔助供電,因此能源損耗要比已極為省電的螢光燈具,要具備更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白熾燈退出市場勢在必行

由於全球能源取得成本不斷攀升,能源的生產、開發,與消耗的速度出現落差,能源不敷使用的現況可能在十年內還未能完全紓解,其中,全球19%的能源消耗,即是用於照明用途,若照明方面的能源消耗可獲得大幅度的改善,對全球的能源問題,也能因此獲得緩解,而應用於生活個層面的白熾燈照明,其實其發光效率有限,改用更高效能的替代方案勢在必行。

目前已有美國Energy Star(能源之星)、與相關機構、組織發起發起替代性措施,而澳洲、美國、日本也著手制定法規,明定普通白熾燈具在3?10年內逐步退出市場。尋求更具效益的光源技術,已成為全球的照明重要發展趨勢。

為解決LED市場的可能發展阻礙,全球的相關驗證單位與生產業者,已針對此進行一波對應策略,在研發、生產端,不管是模擬傳統光源與使用習慣設計的LED素材燈具相繼推出,而針對不同場合最佳化的散熱、封止素材、螢光粉原料,也有全新的開發概念導入。至於驗證與測試標準的擬定方面,以台灣市場為例,經濟部在去年因應市場趨勢,已著手成立「LED照明標準及品質研發聯盟」,並嘗試透過各式科技發展專案,進行研擬針對LED光源產品量身打造的相關標準、草案,從產、官、學各界全面為LED市場應用做好熱身動作。

LED驗證標準待統一

檢視目前燈具的檢驗標準,大多將關注焦點集中在「流明」輸出與燈具的輸入功率間的比例差異,此即所謂的發光「效能」,這可以用lm/W(每瓦流明)作為衡量的基礎。回頭檢視此判斷基準來看傳統白熾燈的效能表現,若是一般60W燈泡來說,其輸出為700lm左右、發光效率多半為12?13W上下。相同的評估基準來觀察CFL(冷陰極螢光燈管)燈源,其燈泡型的螺紋管燈具,具備50lm/W發光效率。

但問題來了,上述2種燈具的發光方向皆為全向型,即燈具產生的光線自燈管或燈泡中心,向周邊全向散射,而若將此置於燈具中,則又有比例不一的光效能耗損。其中CFL燈具還有25%上下的能源耗損,與為達到其發光原理,需在燈管中應用「汞」,這也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雖同是作為光源,LED由於是以半導體特性達到發光應用目的,但光源產生為點狀、定向的效果,光源過度集中以點狀呈現,若與一般已被廣為應用的白熾燈、CFL燈具直接進行比較,就會出現驗證上的盲點與誤差,這也可能造成未來產業良性發展的阻礙關鍵。

觀察LED的特性,可以發現其有許多目前常用光源所沒有的獨特優勢!例如,以白熾燈為例,其應用壽命可達1,000小時,但若是LED材料特性,發光壽命卻可高達50,000小時。在燈色方面,白熾燈光色變化不多,但LED卻可透過不同封止塑料,或是螢光粉參雜,達到提供多種色彩選擇或是全白光發光效益,甚至在同一顆LED上還可以用不同驅動方式於多種光色呈現間隨意切換。而燈泡有體積上的限制,LED卻可在硬板、軟板上裝設,或於不規則表面上設置,垂直深度遠小於燈泡,優異的應用彈性讓相關

鄉對於使用已久的白熾燈具,LED由於其技術新穎、發光原理不同,要建立其驗證標準有相當大的困難度,例如發光效率的量測基準,為測量點狀光源或是相對距離的發光效率?就會造成標示水準的落差。此外,使用功率的計算,在最大效能與省電狀態下的計算方式,又有呈現極大的數值差異,至於,量測的標的物是元件還是模組,其要求的重點又會有需求上的不同。

目前台灣的LED驗證標準時程規劃為4階段,第1階段為針對壽命、元件光電量、模組光電量、元件熱阻、LED路燈標準訂出規範,第2階段的重點為光學量測標準建立、元件環境測試條件、晶粒驗證標準與晶粒性能標準訂出準則,第3階段為針對散熱、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測試訂立測試方式與額定數值,第4階段則針對LED系統、LED元件加速測試、晶粒加速測試…等訂立評估技術。

不同發光源之特性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