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螢時代的應用服務實踐關鍵 智慧應用 影音
TI(ASC)
ST Microsite

多螢時代的應用服務實踐關鍵

  • DIGITIMES企畫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處長吳坤榮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處長吳坤榮

2007年,蘋果(Apple)推出iPhone,標誌著通訊應用和行動裝置開始邁入蓬勃發展階段。接下來,iPad於2010年上市,率先以平板電腦結合應用服務平台提供創新的使用體驗,在消費者端正式帶起了雲端服務風潮。在5年多的時間裡,這些產品為行動通訊產業記錄了深刻而鮮明的發展足跡,當我們回首過去科技變化的歷程時,更應藉此思考未來要走的方向。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處長吳坤榮指出,不管是電腦、電視或電話、網路,我們都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觀察這些科技在近年來的發展,它們實際上都呈現出一個共通的趨勢──匯流與整合。以網路為例,從垂直面來看,傳統定義上,網路包含公眾電話網路、行動網路、網際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等。隨著技術演進,這些分類間的界限已日漸模糊,但它們的方向卻清晰而一致:都正朝向匯聚之路發展。

數位匯流趨勢終成形

吳坤榮表示:「我們今天所謂的網路,都著重在接取、傳輸及應用的服務平台層,整個網路的區隔不再明顯,對使用者最重要的是語音、資料傳輸、媒體和應用程式,這些是使用者最容易感受到的。」

頻寬的加大,帶動了許多新興應用,許多產業的生態系統都出現了突破性發展,吳坤榮表示,不管是廣電或內容業者、硬體製造商及IT業者,大家都在佈局數位匯流市場,我們也是這個時代的一環,在這個產業者都擁有機會,雖然每個環節的廠商角色各不相同,但大家的目標一致,都是數位匯流。

對使用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數位生活。吳坤榮指出:「使用者需要的很簡單--讓終端裝置能方便地看到和得到他們所需的資訊,如交通、電子化政府、新聞、健康照護、觀光等資訊。所有硬體的進步,最終都是要讓使用者感受到應用服務的便利性,而今天的應用服務更需要匯聚,不可能讓一位使用者帶多種裝置出門,我們希望,每個使用者只需1至2個裝置,就能得到他所需要的各式服務。」

這意味著終端設備更需要融合,今天的電話、電腦和電視,都已經數位化、行動化和個人化,但接下來的重點在於智慧化。吳坤榮表示:「未來的裝置必須知道使用者要什麼,這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硬體來達成,如感測器,因此,所有技術的發展,都推動行動裝置往智慧化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結果,讓人們擁有了各式各樣的螢幕。傳統上,各種尺寸的螢幕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如電視與平板便各有其作用。但今天情況已經改變,所有的裝置都開始朝匯流之路邁進。

多螢趨勢加快電子裝置智慧化腳步

吳坤榮表示,從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CES展中,可看到幾個趨勢,首先是螢幕不僅要大,解析度還要高。再者是行動裝置與家電的整合。第三是消費者對智慧化功能的需求日益升高…在每一代智慧手機問世時,消費者都在期待它還能帶來什麼樣的智慧功能,這所有的一切,就是智慧化的過程。

他進一步指出:「所有的應用服務供應商在考慮要提供哪些服務之前,都必須先觀察使用者行為,看他們到底需要什麼,然後才能開發出符合需求的服務。」

Google稍早前曾進行媒體使用行為調查,訪問了1,600多位受訪者,結果顯示,有90%的消費者屬於「Screen-based」的使用族群,也就是說,這90%的受訪者都習慣從「有螢幕」的設備獲取資訊;而仍鍾情於報紙、雜誌、廣播等非螢幕(Non-screen based)傳統媒體的比重只有10%。因此,吳坤榮指出:「未來,沒有螢幕的設備,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

使用者需要的螢幕數量也隨著應用服務的多元化而不斷提升。從電子看板、投影機、電視、電腦到平板、新一代智慧手錶(如iWatch),甚至是Google glass,從大到小,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搭載了顯示螢幕。

吳坤榮表示,使用者之所以需要多螢使用情境,是因為每一種設備的特性不同,像智慧手機,其主要作用在於讓別人找到你;電腦的作用是提供豐富的生產力;平板則用來娛樂。另外,各種設備吸引使用者停留的時間也各異。根據一項在美國進行的調查,消費者每次使用手機的時間平均是17分鐘、平板電腦約30分鐘、電腦約39分鐘,而電視是43分鐘。所以,應用服務供應商的任務就在於如何在這些特定時間內,根據不同設備的用途,提供滿足消費者對該設備需求服務或應用程式。

吳坤榮指出,兩種使用模式,正在對應用服務供應商帶來全新挑戰。首先是如何延續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吳坤榮表示,愈來愈多終端使用者在外使用筆電、平板或手機,一回到家,他們就希望能立刻轉換到家中的電腦或電視,而且能延續之前的應用,像是把外出時在手機上觀看的影集,在回家時無縫轉換到電視上接著播出。

其次是對同時需要使用兩種設備的情境,如同時玩遊戲和看影集,或是看電視時將手機當做選台器--代表著廠商必須為這類特定應用開發出專用服務,才能為消費者營造出無縫的使用體驗。

善用雲端為多螢應用打造穩固平台

回過頭來看,在多螢時代,要怎樣做才能具體滿足使用者需求?

在開發應用程式以外,還要考慮如何實現它們。吳坤榮表示:「當然,終端運算的儲存、處理和連網能力必不可少。但應用愈來愈多,許多負載往雲端轉移已是必然趨勢。吳坤榮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攝製過程為例指出,若使用一部普通PC,該電影的視覺特效大概要運算1.1萬年才能完成。」

沒有一家電影公司能負擔如此多的硬體運算設備,因此,雲端運算便成為首選解決方案。吳坤榮表示,中華電信為少年Pi提供了全球視覺特效雲端服務中心(CAVE)。少年Pi的特效公司R&H位在溫哥華、洛杉磯、孟買、海德拉巴、吉隆坡的動畫專家共同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後製,許多運算都在該平台上完成。

根據IBM不久前進行的一項調查,31%的主管認為:「降低IT成本、用多少算多少」是他們採用雲端運算的主要誘因。以Etsy公司為例,該公司每月分析約10億筆Page View Data,以產生產品推薦清單。在雲端運算商業模式出現以前,只有大型零售連鎖商付得起這樣的運算資源開銷。

同一項調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主管認為,Scalability是他們採用雲端運算的主要理由。如Netflix公司則運用雲端運算來解決尖峰時段電影/電視觀看人數急遽增加帶來的容量問題。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主管指出,雲端運算能讓他們的產品易於搭配各式各樣的終端設備。例如一家名為ActiveVideo的公司,現已開始提供能支援各種螢幕裝置的CloudTV平台。

吳坤榮表示,具體來說,多螢世代中雲端系統是最主要的基礎架構,透過寬頻網路提供無所不在的服務,各種終端如PC、NB、平板、行動電話,都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存取運算資源,創造出融合多螢裝置的應用環境。因此,雲端運算是數位匯流的大平台,「多螢一雲、一網打盡」是整個資通訊產業必然的發展趨勢。

吳坤榮進一步指出,雲端運算帶來了極具建設性的創新價值,多螢融合應用則激勵業界開發創新的商業模式、海量運算和更智慧的服務,進而提升服務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