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裝置掀起App應用與人機介面熱潮
2014年穿戴式裝置市場大熱門,吸引不少業者爭相投入,看起來不起眼的智慧腕帶在眾多穿戴式智慧產品領域中爆紅,一方面是這類智能穿戴設備已有趨向首飾或個性配飾方向開發,材質、外型與一般3C產品取向不同,加上除了健身與個人健康運動管理功能外,智慧腕帶搭配對應App應用還能發展個人健身助理、社交應用與遊戲化應用功能,而終端App的人機介面開發就成了延伸應用是否能爆紅的關鍵…
由於穿戴式裝置,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穿戴在使用者身上的電子商品,因為其材質、設計以穿戴應用優先考量,因此更適合長時間配戴使用,與攜帶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更為便利,因為產品在材質、重量與元件都需要考量穿戴應用的舒適取向,自然產品在可用的電池、顯示技術、運算平台等關鍵元件或技術方面,就不能如智慧型手機朝高時脈、高效能的方向選材思考,反而需要從用戶的需求找出那些應用或是現象,可用穿戴式技術來加以改善或滿足使用情境需求,產品的開發思考方向與現有的智慧型隨身產品完全不同。
量化生活應用 開發穿戴產品市場潛能
穿戴式應用的產品特色,將進一步助長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的產品或應用潮流!例如現有智能腕帶產品,即看準使用者對於個人的生命活動紀錄儲存的需求,使用這類裝置進行健身紀錄,若僅單純只有智能腕帶產品配戴使用,對使用者來說只能隨時查詢當日消耗多少卡路里,或是做了那些健身運動對應消耗多少體脂肪等資訊,這類使用情境大體可以應用智能腕帶本身就能完成對應活動紀錄與顯示,但基本上無法進行分析與圖表呈現,因為智能腕帶的顯示屏幕最大僅有2 * 4cm左右,若使用點陣式LCD頂多也只能呈現兩行純文字訊息。
為讓智能腕帶能有更豐富、有趣的延伸應用,多數發展智能腕帶的業者,大多會針對旗下產品開發對應連線應用程式,可以是針對行動智能裝置開發的APK(Android)或是IPA(Apple iOS)嵌入式系統應用程式,就看業者初步積極想觸及的市場對應使用者使用哪中嵌入式設備較多,或是同時部署iOS與Android平台。甚至志向較遠大的業者,就會針對智能腕帶同時開發對應的Windows應用連線軟體甚至是雲端應用服務。
遊戲化應用 擴展智能腕帶應用價值
以對應智能腕帶的嵌入式系統應用程式來說,主要開發目的是令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可以充當智能腕帶產品的第二屏幕使用,所謂的第二屏幕即是用外部行動裝置的運算、顯示能力,搭配行動裝置本身的觸控式螢幕人機介面,提供智能腕帶額外的資料提取、呈現與人機介面操作互動彈性,雖說以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建構的第二屏屬於延伸檢視或瀏覽智能腕帶紀錄應用,但實際上若僅有檢視用途,使用價值即會大大減分。
以Garmin Vivofit、Nike Fuelband、Galaxy Gear Fit等這類以個人健身/運動紀錄用途為主的智能腕帶,搭配iOS或是Android平台開發的App來說,就不會僅有單純的活動紀錄呈現與運動記錄檢索用途,通常會加入Gamification遊戲化的應用設計,因為開發者發現常見運動習慣不容易持之以恆的問題,通常來自運動者得不到同伴的積極正面回饋導致,為了讓智能腕帶使用者也能達到連結虛擬運動同好的效用,這類運動紀錄用途的智能腕帶對應程式,通常會不定期在App中丟出挑戰自我的運動門檻供使用者進行挑戰,這有別於一般中規中矩的個人健身助理所提供的循序漸進運動規劃,而是在程式開發專家提供的小型挑戰項目,供使用者自行進行如遊戲般的闖關設計,當然對應完成運動挑戰也能獲得該項目的金盃獎勵。
結合社群擴散價值 智能手環發揮裝置綜效
有趣的是,這類智能手環還將遊戲化的挑戰成果,搭配作為第二屏的行動裝置社群網絡的分享素材,透過社群的擴散與分享活動,出能滿足智能腕帶配戴者本身的分享慾望外,同時也可以透過社群平台將智能腕帶產品爭取到更多的曝光,而在遊戲化的成果分享外,社群整合的優勢還可進一步將運動路線、軌跡搭配地理地圖(GIS)一同分享呈現,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智能腕帶資訊分享內容。
除遊戲化的整合應用外,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作為第二屏的設計架構,在有些智能腕帶產品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例如在2014 CES展展出的Razer Nabu智能腕帶,就是一款強調社交應用的智能腕帶產品,有別於健身記錄應用的智能腕帶將智慧手機當第二屏,Razer Nabu反而是充分應用其硬體優勢,搶著當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的第二屏。
Razer Nabu為該公司首度開發的智慧手環產品,Razer Nabu除具備一般配戴者的生物活動紀錄功能,可作為個人健身與運動紀錄分析外,Razer Nabu可透過兩組小型OLED顯示屏幕隨時掌握個人社群活動狀態,也就是說配戴者搭配腕帶使用的智慧型手機,還可透過低功耗藍牙傳輸功能,隨時將使用者的網路活動動態及時透過藍牙數據傳輸送至智能手環中顯示,智能手環包含公開圖示顯示螢幕與隱私資訊顯示螢幕,在公開顯示幕可用的圖示顯示區為32 * 32 Pixel、隱私資訊的顯示屏幕則較長,有128 * 32 Pixel。Razer Nabu的公開圖示顯示屏幕設計在腕帶的上方頂部,主要是利用不同社群狀態圖示,使配戴者一望即知自己的網路活動多了哪些種類的活動提示,例如電話來電、簡訊收取、電子郵件收取,甚或是應用程式更新資訊。
隱私資訊對應的顯示螢幕則設置在智能腕帶內側,一方面避免外顯讓旁人看到,透過較長的顯示區塊也能呈現SMS簡訊內容,此外可呈現如電子郵件標題、個人運動數據等資訊。Razer Nabu開發業者還對這款智能腕帶寄予厚望,他們認為這款腕帶還可用來結合現實遊戲活動的連結度,Razer Nabu開發者另提供產品的應用程式開發平台,提供第三方開發者研發基於Razer Nabu智能腕帶的實境遊戲,遊戲現場只要部署藍牙傳輸設施,就可以建構基於Razer Nabu的實境遊戲環境。
善用第二屏幕奧援 加深智能手環數據價值
智能腕帶除了可充當行動裝置或是遊戲活動的第二屏幕外,其實要讓智能腕帶的效益發揮到最高,其實還是要透過具備大型屏幕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協同應用才能發揮綜效,像是LG在CES展展出的Lifeband Touch,其運動生理監控紀錄的資訊就有相當高的標準,甚至透過其整合心律感測的耳機設備,還能讓智能手環、運動紀錄軟體也能通部紀錄更豐富的生理資訊,但當這麼多精確的生理資訊都被紀錄下來後,要怎麼簡潔、明確呈現內容,就成了連線App是否實用而不是虛有其表的關鍵。
對智能腕帶業者來說,首先要決定的就是要將應用程式部署在哪個平台?目前常用的嵌入式平台有基於Apple iOS的Appstore,另一個是基於Google的Android Google Play軟體商店,兩種平台代表著兩套嵌入式應用開發專案,必須審慎評估後再決定投入程度。一般產品開發者會選擇兩個平台同步開發、部署,雖然企劃對應連先App的開發資源可共享,但兩套不同應用平台的App基本上也會面臨不同的介面元件佈局的細微差異,系統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也會有顯著不同,連線App開發投入之前就需要先進行規畫與評估。
連線App朝應用平台化發展 精省開發與維護成本
為了讓App開發投入能發揮更多綜效,較大的智能腕帶或穿戴式產品業者,也會嘗試將旗下同類型相關穿戴產品共用同一個App應用平台,將App朝平台化應用開發角度投入,除可集中資源持續優化連線應用程式的功能外,也可一次性解決旗下穿戴式產品的PC/NB或雲端連線的應用需求,等於是讓旗下穿戴式產品都能同步升級銜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是雲端應用功能。例如Garmin推出的Garmin Connect Mobile連線App,就能支援旗下開發的Forerunner 220/620等穿戴式智能裝置,避免重複投入資源開發功能與需求近似的應用終端App,又可透過App的社群分享機制,為產品品牌持續在社群網絡平台露出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