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4.0 運用科技優化消費體驗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零售4.0 運用科技優化消費體驗

  • DIGITIMES企劃

進入零售4.0時代,業者競相為顧客打造精緻個人化服務,提供最佳消費體驗,對於巨量資料分析技術的倚賴度,因而節節高漲。來源:Wal-Mart Stores
進入零售4.0時代,業者競相為顧客打造精緻個人化服務,提供最佳消費體驗,對於巨量資料分析技術的倚賴度,因而節節高漲。來源:Wal-Mart Stores

根據麥肯錫報告顯示,零售業態已進入4.0時代,也就是虛實整合之全通路時代(Omni-Channel);在此前提下,零售商必須力求突破虛實界線,整合實體店面、網站、電視、電話、行動裝置等多元銷售或服務通路,憑藉創新模式提高營運績效。

將近百年前的1916年,美國出現了全球第一家超市——Piggy Wiggly,率先透過開放貨架、價格標示與結帳服務台等前所未見的新元素,將傳統雜貨店推向現代化,成為零售1.0時代的開端。

到了1963年,法國家樂福(Carrefour)、美國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連鎖量販店相繼現身,由此揭開了零售2.0時代的序幕。

爾後過了長達30年之久,時至1995年,包括Amazon、e-Bay、Zappos,乃至於近期最為火紅的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業者興起,於是吹響了零售3.0號角,電商躍為零售市場的主流。

時至今日,肇因於行動裝置的大量普及,輔以線上金流服務的蓬勃興盛,使得消費者無論透過桌機、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都能隨時輕鬆上網購物,再無時空或國界限制,從而開啟了O2O、OnO甚或OsO的虛實整合新局,使得零售業態再往前推移,進入零售4.0最新世代。

零售4.0概念  讓虛實界線應聲而破

有關零售4.0的成形,包括2010年美國TrialPay執行長Alex Rampell所提O2O概念,意即所謂的從線上到線下,將造訪網站的顧客引導至實體店購買商品,2011年美國國家零售業聯盟(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NRF)提出的全通路概念,以及同年由Google提出的零類接觸行銷(Zero Moment of Truth;ZMOT),也就是讓消費者在與商品實際接觸到之前,便已藉由Google Ads、SEC搜尋排名、關鍵字廣告、搜尋部落格、網誌等多方管道主動獲取相關訊息,而非傳統由企業單方面發起的商品推銷型態;這些新穎觀念,皆是孕育零售4.0思維的重要內涵。

零售4.0時代降臨,對此產業究竟造成何等影響?研究機構指出,首先顯而易見的現象,即是許多原以實體店經營為主的零售業者,相繼踏上由實轉虛之途,加強推展電子商務服務,順勢將經營觸角延伸至海外;例如沃爾瑪於2012年出手收購大陸電商「一號店」(Yihaodian)股權,便堪稱是箇中典型案例。

但零售4.0對產業的影響,並不僅止於此。由於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所以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蒐集產品相關資訊,不斷進行比價,亦可能以PO文方式發表使用心得,或與友人交換意見,使得消費需求轉趨挑剔。

在此前提下,零售業者所揹負的競爭壓力明顯攀高,除了需要力拚送貨時間的不斷縮短,更需力求服務品質的精進,如同淘寶網,藉由即時通訊軟體的提供,俾使消費者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與其客服中心聯繫溝通,加速解決任何疑難雜症,便是以即時客服提升整體服務品質的案例之一。

更有甚者,若干海外業者為求優化顧客服務,甚至祭出了全球免運費、且免費退貨的創舉,對於同業,無疑也形塑了不小競爭壓力。

事實上,提升顧客服務品質的極致目標,並不侷限在前述有關於到貨速度、運送成本或客服效率等環節,而在於提供精緻化的個人服務,意欲實現此一目標,即需強化社群媒體的經營,藉此與消費族群產生綿密互動,蒐集大量寶貴資訊,進而搭配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從所得資訊中探索目標客戶族群的需求所在,終至依據此線索提供進階的個性化服務。

精緻個人化服務  躍為市場決勝關鍵

零售業者指出,如果將零售4.0視為軸心,則圍繞於這一主軸的元素,其實相當之多,其間包括了「e零售的攻擊?創新」、「跳脫傳統思考?差異化」、「數位行銷?社群媒體?在地化」、「精緻個人化?顧客關係管理(CRM)」、「自動結帳?電子錢包」、「即時完成的數位顧客服務」,以及「比以往更動態的定價」。

然而,匯聚前述眾多元素的零售4.0概念,最終目標其實相當單純,便是致力提供予顧客更佳的消費體驗,而在塑造優質消費體驗的過程中,必然需要援引科技助力,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項目,則包含了雲端運算、行動服務、物聯網,及巨量資料分析。

「大數據」(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作者Viktor Mayer-Schonberger曾經說道,巨量資料分析,就好比DNA定序一般,可據此組裝消費者的「RFM模式」,理解其最近一次消費(Recency)、消費頻率(Frequency),及消費金額(Monetary),繼而借助智慧分析的力量,預測消費者下一步的行為走向,並根據此結果,早對手一步產生對應決策,此乃巨量資料最大價值。

如同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早年即已嗅出巨量資料之濃郁商機,遂斥資令同業為之咋舌的3億美元,買下了擅於分析社群網站資訊的Kosmix,藉以即時掌握消費者動態,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建立了巨量資料實驗室(WalmartLabs),發展出一套專門用以管理社群動態的追蹤系統。

顯見海外重量級零售業者,多已為了迎合零售4.0浪潮,預先做足準備,同樣以沃爾瑪為例,前述購併對象Kosmix,不過是其強化巨量資料分析能量的插曲之一,細數近3年來,其餘合併標的還包括了Small Society、OneRiot、Grabble、Social Calenda、Small Society、Tasty Labs、OneOps、Inkiru、Torbit等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

儘管沃爾瑪穩居全美實體零售商第一大,但純粹就虛擬通路而言,與Amazon之間仍存在亟待追趕差距,因此其持續加強巨量資料技術投資力度,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拉抬Walmart.com電商事業的競爭力。

Walmart.com旗下設有BFD(Big & Fast Data)團隊,聚集了嫻熟巨量資料分析系統與技術的好手,透過Hadoop技術建構大數據分散運算平台,運用Cassandra技術掌握用戶瀏覽網站的時間序列,並援引Cassandra、Spark、Storm、Kafka等技術提升巨量資料處理速度,再以Hive技術整合分析所有結構化、非結構化資料集,旨在根據顧客的行為軌跡、當下期望,乃至目前市場各類商品銷售狀況,給予顧客高值化的個人建議服務。

另外在日本零售業界,也有關於巨量資料的有趣案例。早在以往,日本零售商即知有男性顧客購買胸罩,但總以代女友或太太採購,殊不知在進行巨量資料分析後,赫然發現超過3成採購胸罩的男性顧客,是為了自己而買,其中最年長者已逾70歲,最年輕者不過20歲出頭,這些人的共同特色是「不好意思去實體店買」,因而選擇透過網路購物途徑,整體商機可謂不小。

有了此一驚人發現,日本零售商深覺面對這個另類市場,單憑傳統行銷策略,並不足發揮最大成效,於是針對此類型男性顧客族群,量身打造不同於以往的行銷方案,也如願帶動了買氣;若非巨量資料分析,眾多男性客戶購買胸罩的來龍去脈,將永遠深埋在冰山之下,零售商根本無從得知,如今真相大白,行銷思維稍微轉念,便有截然不同的大收穫。

專家認為,以往多數零售商並非對巨量資料漠不關心,而是導入失敗所致,失敗關鍵就在於對自身KPI的理解並不到位,因此建議零售商務必先了解自己究竟要什麼,然後再透過巨量資料技術滿足所需,即可望提升實施成功的機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