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IDC伸援手 助企業活化資產以發展創新應用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member

雲端IDC伸援手 助企業活化資產以發展創新應用

  • DIGITIMES企劃

隨著以雲端為核心的第三平台世代降臨,多數企業將傾向以混合雲、託管私有雲等方式活化IT資產,以期全力發展創新應用服務。來源:Quoteko.com
隨著以雲端為核心的第三平台世代降臨,多數企業將傾向以混合雲、託管私有雲等方式活化IT資產,以期全力發展創新應用服務。來源:Quoteko.com

DIGITIMES企劃

在歷史洪流當中,有時讓人不以為意的事件,卻是促成日後淘天巨變的觸媒;單單2007年,諸如此類的「小觸媒」,數量即不少,儘管當時人們多未意識到它們的威力,但後續隨著這些小觸媒的分進合擊,徹底改變企業IT樣貌,也提前預告雲端IDC主流地位。

無庸置疑,在近幾年來,「典範轉移」算是頻頻被用來闡述創新的熱門辭彙,只要任何破舊立新的演進歷程,都可用典範轉移一言以蔽之;只是讓許多IT人不解的是,典範轉移的速度似乎愈來愈快,幾乎快到讓人難以預期、也教人喘不過氣的地步。

以IDC或資訊機房而論,在過去,IT人員必須身負資訊蒐集者、精算大師等多重角色,廣為汲取各事業單位的當下與未來需求,然後根據這些形形色色的需求,設法將之量化為具體的運算、儲存及網路容量,再交由採購單位,藉由稱斤論兩的議價程序,設法引進一堆俗擱大碗的IT設備,設備的數量愈多、或能力愈強,企業資訊機房的能量就愈強。

但不可否認,預測未來需求一事,永遠是一道難解的習題,也許需求的爆發點,只是例行旺季當中的少數幾天,但企業為了這些瞬間即逝的尖峰需求,便需預先購置過量(平時用不到)的實體設備隨侍在側。

後來隨著虛擬化技術日益普及,IT人員計算資訊能量的單位,由原本的實體轉為虛擬,不僅使得硬體設施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也可拜虛擬機動態遷移技術之所賜,顯著增強應用服務的容錯能力;發展至此,許多IT人已深覺科技力量確實偉大。

然而從現在往回頭看,已讓不少IT人驚艷不已的虛擬化技術,不過是盤很重要的「前菜」罷了,爾後接踵而至的雲端運算、行動化、社群媒體、巨量資料分析,再加上物聯網(IoT)甚或萬物聯網(IoE),就像一波波席捲的大浪,企業IT主管只要一時間思慮不周、猶疑徬徨,未能因應這些變局,旋即調整IT基礎架構,便可能無從駕馭這些趨勢浪潮,因而讓企業從市場領導者退居市場追隨者。

但問題來了,隨著行動存取蔚為風潮,企業面向廣大消費者所推出的任何應用服務,流量可能爆多、也可能極少,高低落差可能天差地遠,根本迥異於以往經驗值,在如此深不可測的前提下,企業IT人員如何妥善調整資訊架構?不啻是一道諱莫如深的難題!

第三平台時代  雲端IDC趨勢崛起

有研究機構形容,此刻正是一個以「第三平台」為核心的新時代開端,幾乎所有的事情,包括了80%以上的新型態應用服務,都會朝向雲端、行動、社群、大數據等新興科技靠攏,意即眾多新服務皆將進駐雲端平台,也都蘊含巨量資料分析相關功能。

而在2007那一年,包括蘋果電腦賈伯斯在Mac World大會上首度發表iPhone,谷歌(Google)正式推出免費版Gmail服務,Salesforce發布Force.com、也就是PaaS平台即服務,外加亞馬遜(Amazon)的AWS服務用戶大舉衝高至18萬以上,這些看似不具關聯的事件,無疑都算是促使雲端運算萌芽的催化劑,因此從這一年開始,就確定了人類即將揮別第二平台時代、抑向嶄新的第三平台紀元。

展望未來,第三平台將是企業啟動創新、增裕營收的關鍵路徑,企業必須借助IT委外力量活化IT資產,繼而透過這些資產的高效運作,實現業務發展目標;但相反的,若企業停留在舊思維,僅想靠著對於第二平台(以主從運算為核心架構)既有投資的持續精進,便試圖以舊瓶裝新酒方式支撐新服務、新應用的發展,容或可以勉強運作一段不長時間,但就長遠來看,終將無以為繼,恐因逐漸落後對手而遭市場淘汰或洗牌。

那麼,前述所指的「活化IT資產」方式為何?即包括混合雲、第三方代管,其中後者將以託管私有雲(Hosted Private Cloud;HPC)為主要型式,裡頭包含了Virtual Private Cloud、Dedicated Private Cloud;綜上所述,不論方向為何,都意謂企業一磚一瓦費心建造資料中心的成份愈來愈低,援引外部雲端資料中心的比重愈來愈高。

研究機構Gartner曾在2014年中旬提出一份報告,指2013年全球IT總支出達3.673兆美元,其中含括企業用伺服器、儲存設備與網路設備在內的「資料中心系統」項目,當年共計支出1,400億美元,佔總體IT支出的3.81%;預估到了2018年,屆時全球IT總支出可望達到4.336兆美元,而企業資料中心系統將為1,550億美元,佔比減少為3.57%,且在2013?2018等5年期間,全球IT總支出的複合增長率為3.4%,但企業資料中心系統則呈現相對較低的2.1%,藉由這些數據變化,不難讓人嗅出「自建資料中心『漸落』、雲端IDC服務『漸盛』」的意味」。

但話說回來,儘管企業投注於自建資料中心的經費,未來將低於全球整體IT支出平均增長率,不過再怎麼樣,至少到了2018年,都還未陷入逆轉衰退的處境;這也意謂著,企業所傾向採用的雲端服務,仍將以私有雲為優先、公有雲為其次,因此合理推估,企業大舉投靠公有雲、意即完全停頓自有IT環境建置的情況,在今後可以預見的幾年,並不容易發生,因此雲端IDC業者的發揮空間,主要仍以搶食混合雲、託管私有雲為主。

託管私有雲  可望帶動雲端IDC起飛

根據研究機構統計,在2012年,全球公有雲市場規模為1,120億美元,佔當年總體私有雲市場規模3.488兆美元的3.21%;預估時至2018年,全球公有雲市場規模可望增長逾倍至2,940億美元,將佔當年總體私有雲市場規模4.042兆美元的7.27%,儘管不論從市場規模的絕對數字、與私有雲市場規模的對比關係來看,公有雲服務皆可謂後勢看俏,但畢竟還佔不上整個雲端市場的一成,距離主流地位仍遠,也就是說,由於市場的餅仍不夠大,所以可以單靠公有雲而大發利市的雲端IDC業者,肯定不在多數。

然而所謂的HPC託管私有雲,市場能見度顯然比純粹的公有雲大得多。在2013年期間,知名調查研究機構IDC曾針對大陸20%企業進行調查,而在這群受訪企業中,有17.4%比例已在自家資料中心內佈建私有雲環境,至於使用託管私有雲的比例僅2.2%,雙方比值為7.9:1。

然而當問及未來12個月的規劃意向,則另外有41.1%的企業,打算部署私有雲,只不過在這41.1%新增餅圖中,選擇在自家環境佈建私有雲的比重僅25.8%,預計使用託管私有雲的比重卻增至15.3%,兩者比值已急遽縮小為1.68:1,充分說明了,「託管私有雲」對於雲端IDC業者而言,將會是一帖大補丸。

惟縱使託管私有雲商機漸盛,但如同公有雲服務一般,也絕非雲端IDC業者人人有獎、遍地開花,如果業者僅是走「Me too」路線,僅側重以運算、儲存、網路及虛擬化等關鍵元件提供IaaS服務,將不易凸顯附加價值,終究會淪落至「重建輕用」窘境,也就是難以拉高住房率,而假使該業者又不具高知名度、重量級背景,相信對於企業用戶而言,入駐時的感覺恐怕不會太踏實。

因此企業用戶欲檢視雲端IDC業者能否勝任託管私有雲大任,除需嚴加檢視其基礎建設,是否迎合綠色安全發展特質外,其是否藉由自行研發、或與國際大廠策略聯盟型式,積極推展高附加價值SaaS產品服務,亦可列為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