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兩大系統平台底定 智慧穿戴指日可待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穿戴式裝置兩大系統平台底定 智慧穿戴指日可待

  • DIGITIMES企劃

各手機大廠相繼推出各式智慧型手錶,搭載watchOS或Android Wear平台。Apple/Sony/Motorola/LG/Samsung/ASUS
各手機大廠相繼推出各式智慧型手錶,搭載watchOS或Android Wear平台。Apple/Sony/Motorola/LG/Samsung/ASUS

隨著近年來電子裝置的微型化發展,加上低功耗設計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廠商們紛紛規劃如何讓電子裝置能夠穿戴於身上,開啟穿戴式科技的市場商機。而在目前穿戴式產品中,以智慧手錶、手環等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能見度較高,且各自使用不同的穿戴式作業系統平台,搶食穿戴式裝置市場的大餅…

穿戴式裝置手腕類獨領風騷

近6年各類穿戴式裝置的市占率消長。

近6年各類穿戴式裝置的市占率消長。

前五大智慧穿戴作業系統之出貨量、市占率、及5年成長率預測。

前五大智慧穿戴作業系統之出貨量、市占率、及5年成長率預測。

近年來,因應智慧型手機與雲端應用的興起,加上各種電子裝置與感測器所帶動的物聯網應用,讓智慧生活無所不在。由於電子產品的微型化設計,使得產品可以越做越小,不只可以隨身攜帶,甚至可以穿戴於身上。如今亦有不少廠商正規劃如何讓穿戴在身上的各種配件也智慧化,開啟穿戴式電子產品的市場商機。

自Motorola於2011年底首度推出MOTOACTV之後,就有不少科技大廠陸續推出穿戴式裝置來試水溫。直到2013年開始,業界更喊出穿戴式市場元年的口號,大舉推出各式各樣的穿戴式裝置,來進軍這塊龐大的市場。

由於穿戴式裝置的應用範圍極廣,包含頭、臉、耳、頸、肩、手(臂、腕、指)、胸、背、腰、腿、足部等人體各部位,都可以有穿戴式裝置應用的地方。且依照應用的目的,不只有根據生理需求(量測功能)所設計的產品,也有針對醫療需求(居家自我治療)、攜帶便利需求(能即時收到通知訊息等功能),甚至滿足虛榮需求(可發光、娛樂等功能)的產品出現,穿戴式市場也進入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

不過以目前市場來看,穿戴式裝置產品仍是以「手腕類」獨領風騷,成為能見度高且順利打開市場的產品種類,例如手錶或手環等產品。而這些產品大多是從手機所延伸出來的配件(Accessories),必須搭配手機來使用才行,只有較少款式是可以獨立運作(Standalone Devices),不須搭配其他3C裝置的設計。

從手機到手錶?手環  3C大廠必經之路

隨著健康管理與運動健身的應用市場打開,智慧型手機因為其先天產品屬性,並無法完整做到100%人體生理訊號的感測,必須透過穿戴式裝置進一步貼身接觸到使用者的身體部位,才能取得脈膊與心律等感測資訊,並搭配手機的記錄與運算,以達到個人健康教練的應用。也因此,智慧型手機大廠的下一步戰場,幾乎都脫離不了必須推出穿戴式裝置的趨勢。

目前手機大廠都有推出智慧型手錶或手環的產品,如:蘋果的Apple Watch、三星的Gear/Gear Fit/Gear 2/Gear Live/Gear S/Gear S2、Sony(索尼)的Smartwatch 1~3/SmartBand/SmartBand Talk、LG(樂金)的G Watch/G Watch R/Watch Urbane、Motorola的Moto 360、華碩的ZenWatch/VivoWatch、華為Watch/TalkBand B2,小米的小米手環…等等,就連HTC也加緊研發代號為Petra的智慧型手錶。

此外,尚未推出手機產品的知名穿戴式裝置大廠也不少,例如Intel、Qualcomm、Jawbone、Fitbit、Polar、GARMIN、PAPAGO、TomTom、Mio、Razer、Fossil、CASIO…等等,這些廠商之中,包含了半導體設備大廠、知名運動品牌、電腦周邊廠商、GPS裝置大廠、手錶大廠…等等,當然還有為數不少的新創公司(如Pebble),以黑馬之姿來搶食穿戴式裝置市場大餅!

穿戴式裝置市場大躍進  每年成長率達23%

根據市調機構IDC分析,穿戴式裝置可以區分成兩大類:手腕類(Wristwear)與非手腕類。由於穿戴式裝置市場中,目前只有手腕類的產品(包含智慧手錶、運動手環或項圈等)能見度較高,且市場成長率也逐漸起飛,不少供應商都聚焦在這個類別的研發,IDC也預估在2019年以前,手腕類將佔有穿戴式市場80%以上的出貨比例。

在產品定位與等級部份,手腕類穿戴式裝置,也可以像是手機一樣區分為功能型與智慧型兩大類。功能型穿戴裝置(Basic Wearables)主要聚焦於單一功能應用,例如偵測脈膊與心律、睡眠時間、各式貼心提醒…等等,並不提供第三方App下載能力;而智慧型穿戴裝置(Smart Wearables)則像是智慧手機那樣,具備第三方App下載能力,可以下載更多應用程式來提升其應用。

在IDC公佈的最新(2015/9/14)穿戴式裝置市場預測報告中,指出2015年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達7,610萬台,比2014年的2,890萬台還多了2.63倍。並預測到了2019年底,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達到1.734億台,若以2015至2019年來計算5年的CAGR(年複合成長率),相當於每年市場都有22.9%的成長幅度。這個統計數字包含了功能型與智慧型兩大穿戴式裝置的數量。

功能型的穿戴式裝置,由於以單一應用為主,價格也比智慧型穿戴式裝置還低,因此以健康追蹤為主的功能型穿戴裝置,與智慧型裝置的出貨量大概是2比1。不過,隨著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的功能越來越強,Apps數量也越來越多之下,IDC預估在2018年時,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將超越功能型成為市場主流,就像當初智慧型手機取代掉功能型手機那樣。

智慧穿戴平台  watchOS穩居龍頭
在穿戴式裝置作業系統平台部份,目前以蘋果在此方面最為積極,在其推出Apple Watch之後,其watchOS於2015年4月正式公開,並學習自家iOS建立其應用程式生態系的模式,至2015年9月時,Watch Apps數量已突破1萬,為了乘勝追擊,watchOS 2也於9月發布,提供包含聲控等更多先進的功能,讓Apple Watch的應用更加廣泛。

IDC統計至2015年底,搭配watchOS出貨的裝置將達1,390萬支,成為市占率第一的OS,且到2019年的出貨量都會是維持第一的情況,達到4,030萬台,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30.6%。

至於Google的Android Wear,則是在2014年3月首度發布,其率先提供Google Now的語音搜尋功能,至今吸引不少廠商加入開發符合Android Wear的智慧型手錶產品,包括Motorola、LG、三星、Sony、華碩、華為等等。而至2015年5月底為止,Android Wear的Apps數量已超過4,000。Google更推出可以與iOS配對的應用程式,讓Android Wear的智慧型手錶也能跟iPhone匹配使用。而IDC也預估搭載Android Wear的穿戴式裝置,將於2015年出貨達410萬,雖然為數不多,但其後勢成長力道強,到2019年出貨量預計將達3,260萬台,CAGR達67.5%。

除了這兩個作業系統平台,還值得注意的就是Pebble OS。Pebble是透過群眾募資平台集資所創立的新創公司,其推出的Pebble OS是基於FreeRTOS核心所改良,以搭配自家Pebble Watch使用,同時釋出PebbleKit開發工具讓開發者一同加入Apps的開發,累積至2015年8月Apps數已超過6,500個,在小眾市場上獲得客戶肯定。然而Pebble沒有推出自家的手機,因此其手錶只能與Android或iPhone手機做搭配,或與Misfit、Jawbone做匹配使用。在當今市場紛紛朝向前兩大穿戴式OS靠攏的趨勢下,IDC預估Pebble OS的市占率會逐漸下滑,從2015年的8.7%下滑到2019年的3.1%,CAGR僅0.4%。

至於Tizen OS,這個目前僅有三星Gear 2智慧手錶採用的平台,雖然在三星開放Tizen SDK之後,仍難以吸引其他已經加入Android平台的OEM廠商,使得Tizen平台只剩三星在唱獨角戲。IDC預估Tizen在這5年間的出貨量僅會增加20萬,CAGR僅3.7%。

兩大穿戴式平台底定  智慧穿戴指日可待

除了上述的OS平台之外,市場上仍有不少穿戴式產品使用其他以Linux核心為主的RTOS平台,雖然這些產品在2015年出貨量只有200萬台,還不及Pebble的210萬台,但由於適合比較低階的功能型穿戴式產品,因此IDC預料至2019年為止,其出貨量將達760萬台,CAGR達40.1%。

總之,從上述穿戴式裝置種類消長,以及各智慧型穿戴作業平台的市占率變化數據,可以得知手腕類穿戴式裝置的標準已經底定,各大廠皆照著自己所擁護的平台,並對照智慧型手機與平板產品的開發時程,來規劃新一代的穿戴式產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