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首重安全與舒適 不以規格為優先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ADI

穿戴式裝置首重安全與舒適 不以規格為優先

  • DIGITIMES企劃

Apple watchOS與Google Android Wear都有推出智慧手錶GUI設計規範,提供軟體與UI工程師的設計準則。Apple/Google
Apple watchOS與Google Android Wear都有推出智慧手錶GUI設計規範,提供軟體與UI工程師的設計準則。Apple/Google

穿戴式裝置與一般3C電子產品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穿戴於身上,必須考量的因素比後者多,在設計時就得跳脫一般IT產業的思維,才能設計出適用的產品,同時能在生活上幫助到消費者,才能吸引消費者買單…

由於智慧型手機與雲端儲存運算的流行,不僅讓各3C大廠推出各式各樣更輕薄的3C產品,近年來,更有不少廠商開始推出能穿戴於身上的3C產品,開啟了穿戴式裝置市場的蓬勃發展。

德國TÜV萊茵實驗室於2014年10月推出穿戴式裝置認證標準,必須符合安全性、智能性、可穿戴性等三大訴求。TÜVRheinland

德國TÜV萊茵實驗室於2014年10月推出穿戴式裝置認證標準,必須符合安全性、智能性、可穿戴性等三大訴求。TÜVRheinland

Fitbit CEO說明Force引起皮膚過敏的調查報告,指出其含金屬鎳成份的扣環,確實導致部份對金屬鎳容易過敏的用戶發生皮膚紅腫的症狀,客戶皆可無條件退費。Fitbit

Fitbit CEO說明Force引起皮膚過敏的調查報告,指出其含金屬鎳成份的扣環,確實導致部份對金屬鎳容易過敏的用戶發生皮膚紅腫的症狀,客戶皆可無條件退費。Fitbit

雖說目前市場上已有不少穿戴式裝置傾巢而出,然而穿戴式產品的設計重點不同於一般3C產品,穿戴式裝置必須是「最安全」的,其次講求「舒適度」、最後才是「使用便利性」與「展現個人風格」的部份,而後兩者可以依照產品的屬性來互相對調。以下就來介紹穿戴式裝置設計的四大重點。

穿戴式裝置安全設計最重要

穿戴式裝置的第一個設計重點,就是必須「最安全」,也就是不能讓使用者在穿戴時有任何危險的情況發生,例如產生高熱、噪音、電磁等環境影響,因此產品設計上一定得先將散熱設計、安靜運作、降低電磁干擾等因素都先搞定。

以當今的半導體技術發展,這些技術問題都已一一克服,像是處理器核心、顯示面板、各式感測器、電池、無線傳輸等相關硬體平台與零組件,已有專為穿戴式裝置所開發的最佳化產品,能在非常小的空間內、有限的電池電量、適合人體體溫的運作溫度、用電不能太浪費、不能有各種奇怪的噪音、以及相對較低的電磁干擾…等等各種嚴苛的因素限制之下,來發揮出穿戴式裝置的最大表現績效。

由於穿戴式裝置必須帶出室外使用,因此不能像是一般3C產品那樣有很多連接孔,最好是產品幾乎都完整密封住,不需要有任何擴充升級功能,不要有任何連接線,也就是不要有任何能夠讓外物侵入的縫隙,才能具有防水防塵的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智慧手錶、手環本身大多已走向這樣的設計,並具備IPxx的防水防塵等能力,甚至提供抗震、防摔等功能。

至於電池設計部份,以當今的穿戴式裝置為例,許多是採用可充電電池的設計,其充電方式大致可分成有線充電與無線充電兩種。以前者為例,大多數智慧手錶採用特殊接點設計,搭配專用的充電器來充電,因此在充電接點的設計上,必須避免流汗或雨水等外部的侵蝕,以免影響充電效率,甚至出現漏電的情況。而後者的無線充電部份,必須考量接觸面是否會產生高熱,進而影響到其他零組件的運作,以及剛充飽電時配戴於身上是否溫度太高而產生不適的情況。

有了安全  再求舒適

第二個重點是「舒適度」,為將穿戴式裝置「穿戴」於身上,裝置必須提供可以掛住、黏住、扣住、頂住身體上的各種部位。以手錶?手環產品為例,其錶帶?手環必須要掛在使用者的手腕處,因此必須讓使用者覺得配戴舒適,不能有過鬆或過緊的情況。且由於接觸到皮膚,因此在材質的選擇上也必須是採用不會引起過敏、搔癢等副作用的產品,此外有些智慧錶?手環的背部配有光學類的心律感測器,這部份也採用適度的光線感測量,以免影響到使用者健康。

例如Fitbit Force於2014年就曾發生過使用者配戴後皮膚會產生過敏情況,導致產品被迫召回,有此案例後,各家廠商在材質的選擇上更加嚴謹,在新一代的錶帶或手環上,開始採用防過敏的醫用級產品,以杜絕類似的現象發生。

影響舒適度的另一個關鍵,就是重量,也就是產品不能笨重,甚至影響到人體工學。例如頭戴式顯示器,有些產品實在太重,會讓人久戴之後感到不適,造成肩頸痠痛。因此廠商可以從選擇更輕盈的材料來做改善,同時不能造成配戴者過敏現象,以提供更舒適的配戴體驗。

基本需求滿足後  再求使用便利性

在滿足了安全與舒適這兩個穿戴式裝置必備的需求之後,接下來才考慮「使用便利性」以及在外型「展現個人風格」,而這兩個項目的重要程度可視產品的定位而對調。

使用便利性的部份,主要就是硬體本身的操控性,以及軟體平台與使用者介面。以硬體本身而言,手錶可以透過內建的感測裝置,讓使用者在將手腕轉至正面時,或者手指敲兩下,螢幕即自動開啟並顯示時間,省下按鈕的麻煩,甚至可以內建麥克風,讓使用者直接透過語音的方式來控制(例如Apple Siri、Google Now),讓使用起來更便利。至於手環或智慧眼鏡這類產品,亦可利用觸控bar的方式,來快速設定或進入各種選單,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在軟體平台方面,以智慧型穿戴式裝置為例,目前就以Google的Android/Android Wear,以及Apple的iOS/watchOS為主流。由於iOS/watchOS部份,硬體產品是完全由Apple來主導其Apple Watch的開發,其他廠商們只能開發其對應的Apps。因此硬體廠商只能選擇Android的作業系統平台,透過Android Wear可以把主要的軟體平台與UI搞定,讓自家開發出來的穿戴式裝置,能夠與智慧型手機來配對,以傳送資料至手機或雲端。

若是功能型的穿戴式裝置,由於硬體規格比智慧型穿戴式裝置還低階,因此這類產品大多數都是採用其他的作業系統平台來開發。像是三星使用Tizen OS、Sony使用Micrium uC/OS-II、Pebble使用Pebble OS、高通使用ThreadX OS、華碩採用Kood OS…等等,這些OS不管是多廠商共同研發,還是獨立研發,或者有無對外開放,這些產品至少都會有對應於手機或電腦的Apps,以便進行資料同步或各種功能設定。此時App的UI設計,便成為使用便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軟體平台功能完成  再求個人風格展現

最後是「個人風格」,等於又回到了硬體本身的外型設計,必須結合內部空間的最大化利用、外部要兼顧整體結構的穩定性,最重要的是又要具備輕巧流線與時尚外觀,可說是工業設計中挑戰最大的課題。

以手錶外型為例,在錶面就有圓形或方形的外觀設計,以及是否採用觸控螢幕或按鈕,錶殼是一般金屬或鑲金,甚至連錶帶都要分類成橡膠類、皮革類、金屬類、甚或貴金屬類,以當作精品來販售(例如Apple Watch)。

而手環部份由於大多主打運動健身、健康管理為優先目的,因此大多以橡膠類為主,搭配多種色彩,以展現個人風格,而為了打入時尚圈,也有廠商開始以皮革或金屬的材質來設計,讓使用者配戴時也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與風采!

穿戴設計四大重點  不再只是規格優先

雖然前一兩年開始,有不少廠商仍以設計3C產品的思維,來進軍穿戴式市場,但也很明顯的很多產品都是叫好不叫座。因為穿戴式裝置其實並非高科技展示,而是要真正對個人生活有幫助,才能激起消費者購買的意願與長期配戴使用。

綜合上述的說明,可知當今消費性穿戴式產品的設計,不應只是強調規格、價錢,而是必須優先重視安全、舒適,以及使用便利性、時尚外型等因素,才能在市場上經得起考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