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挑戰多 聯網品質是關鍵 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ST Microsite

遠距醫療挑戰多 聯網品質是關鍵

  • DIGITIMES企劃

遠距醫療需要快速穩定的網路才能展現成效。(Wiki)
遠距醫療需要快速穩定的網路才能展現成效。(Wiki)

隨著近年來網路頻寬與連網速度大幅提升,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法規政策也開始鬆綁,讓遠距醫療終於能夠真正開始蓬勃發展。在遠距醫療模式下,醫生可以透過電話、電子郵件與網路視訊來與病患進行聯繫與看診,並且徵詢其他醫生在醫療上的意見。

在此同時,病患也可以藉由具備連網功能的裝置,隨時將自己的血壓、心律與其他生理指數提供給醫生了解,即使在家中,也能做好慢性疾病的管理,尤其是針對較無急迫性的感冒、流感、皮膚過敏等症狀,遠端醫療因為服務收費約為45美元,遠低於一般診所和急診室的費用,更能凸顯遠端醫療的價值。

而在加護病房的病患照顧方面,主治醫生也可以透過大型的影像監視器,持續監控位在遠方加護病房內的病患狀況,如果病患出現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醫生還能夠將鏡頭畫面拉近,甚至近到可以清楚辨別輸液袋上的細小文字,就如同醫生本人隨時待在病床旁邊一樣,在必要時也可以指示現場護士進行正確的醫療處置。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在專門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的Mercy Virtual的幫助下,加護病房的病患留置時間在過去一年平均減少了35%,死亡人數也比預期下降了30%,相當於有將近1,000名病患被從鬼門關前搶救了回來。

在醫療專家不易前往的地方,遠距醫療技術也可讓當地民眾獲得較好的醫療照護。以無國界醫生組織(Doctors Without Borders)為例,該組織大約每5?10天會挑選一天,收集尼日、南蘇丹與世界上其他落後國家當地的醫生在醫療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再將這些問題轉達給隸屬該組織的280名專業醫生提供各自的解答,而這一切工作都是透過網路來完成。

根據美國遠距醫療協會(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的統計,在2015年已經有超過1,500萬名美國民眾曾經透過某種遠距模式接受過醫療照顧,而這樣的人數預期在2016年還會進一步成長30%。

遠距醫療需要穩定網路

儘管遠端醫療已經展現一定程度的功效,但在推廣普及上,仍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如根據HealthMine針對500位科技愛好者所做的調查就發現,居然有39%的受訪者還未曾聽過遠距醫療服務,而且在尚未使用過遠距醫療服務的受訪者當中,有42%的人表示,仍偏好面對面的醫療服務。

美國衛生及人力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近日也公布報告指出,遠距醫療在2013年創造約96億美元營收,較2012年成長60%,且有助於協助鄉村人口與弱勢,但連網與成本仍是問題。

HHS引用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的數據,指出53%的美國鄉村人口缺乏穩定的網路服務,有些地區甚至沒有寬頻網路。而且鄉村地區的寬頻網路服務費用,往往是都市地區的3倍,更添普及難度。

另一個遠距醫療的挑戰是,誰負責確認醫療提供者的資格,因為遠距醫療交易常常牽涉到不同醫院,一般認定病人所處的醫院,會擁有最終決定權,但報告指出,這並未完全解決問題,因為有些醫師反對,認為原本的醫院不該限制其他醫生的權限或執業範圍。

法規面仍待突破

法規不夠完善也是遠距醫療服務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如遠距醫療是否必須發生在醫院或醫生辦公室等醫療場域,不能在病人家中,都可能會大幅限制了病人在家中的診療機會,也會讓有意導入遠距醫療服務的醫生感到無所適從。

也有人提出質疑,擔心遠距醫療可能會為了提供便利性而犧牲醫療品質。遠距醫療產生的費用,是否能夠使用保險給付,也還處於妾身未明的階段。醫療行為的認定也有一定的困難度,尤其是若有網站僱用未擁有當地醫師執照的外籍醫師提供諮詢,即使只是提供資訊,而非醫療建議,都可能會衍生爭議。

與遠距醫療關係密切的智慧穿戴裝置,也有不少使用者不願使用。根據日本總務省(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2015年3月進行的調查,有4成的受訪者不考慮使用穿戴式裝置,「太麻煩」、「太貴」、「沒有用」名列前三名不想用的原因,意即「便利」、「價位」及「成效」,將是遠距醫療能否順利普及的關鍵,同時也可視為智慧醫療科技成功推廣的關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