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論壇 勾勒創新醫療照護未來藍圖 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ADI

智慧醫療論壇 勾勒創新醫療照護未來藍圖

  • DIGITIMES企劃

DIGITIMES與台大醫院等各醫療協會單位及產業共同合作,於日前舉辦「2017智慧醫療論壇」,就「IoT系統創新:醫療照護的未來」主題鋪陳一系列精闢論述,探討解析帶動醫療照護轉型的關鍵科技,吸引眾多學員參與。
DIGITIMES與台大醫院等各醫療協會單位及產業共同合作,於日前舉辦「2017智慧醫療論壇」,就「IoT系統創新:醫療照護的未來」主題鋪陳一系列精闢論述,探討解析帶動醫療照護轉型的關鍵科技,吸引眾多學員參與。

放眼全球,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或地區,皆進入高齡少子化社會,因而導致醫療照護資源配置日益失衡,若不及早導正,恐使最基本的民眾健康維護,都將形成沈重的社會負擔與危機;因此如何促使醫療照護體系加速推動數位轉型,善用各種數位科技與網路通訊基礎,打造創新醫材、先進生理量測技術與移動式醫療網路等元素,實現智慧醫療願景,讓有限醫療資源得以發揮極大功效,已成為關鍵課題。

然不可諱言,前述目標實現與否,單憑醫療界一己力量不足以克竟全功,一方面需要與電子、電機、紡織、運動生理或其他不同產業跨域整合,共同加速孕育智慧醫療解決方案與應用場景,二方面需結合政府、學術與研究機構的力量,讓現今仍存在諸多限制的政策法規面,逐步走向合理寬鬆,形成有利智慧醫療產業應用發展的好環境;在推動過程中,顯然有許多挑戰急待克服。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李懋華。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李懋華。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政策暨健康照護研究中心主任陳再晉。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政策暨健康照護研究中心主任陳再晉。

台灣IBM系統事業處資深資訊工程顧問陳俊傑。

台灣IBM系統事業處資深資訊工程顧問陳俊傑。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

微軟亞洲醫療事業部副總經理楊啟平。

微軟亞洲醫療事業部副總經理楊啟平。

威強電工業電腦資深處長余柏宏。

威強電工業電腦資深處長余柏宏。

奇翼醫電總經理李維中。

奇翼醫電總經理李維中。

施耐德電機東亞區能源管理系統行銷經理陳如芃。

施耐德電機東亞區能源管理系統行銷經理陳如芃。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

國立臺北科大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貴。

國立臺北科大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貴。

有鑑於此,DIGITIMES與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學資訊學會、台大醫院等單位共同合作,於日前舉辦「2017智慧醫療論壇」,就「IoT系統創新:醫療照護的未來」主題鋪陳一系列精闢論述,期盼從政策法規、跨域整合、相關設備與服務開發等不同角度理出頭緒,為智慧醫療勾勒最佳發展藍圖。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李懋華致詞指出,透過前述四個單位攜手合作,促成論壇舉行,並且如願吸引踴躍的與會人潮,在在證明智慧醫療不僅是眾所矚目焦點,更是擋不住的趨勢潮流,可望帶給人們莫大憧憬,引用資通訊科技的進步成果,促使醫療照護資源管理效能之大幅精進,亦能在醫護病之間加速資訊流動,從而讓醫療服務品質隨之精進,帶動急性、慢性、長照或遠距等所有醫療服務的水平全面上揚。

藉助數位科技  助長健康智能、自我照護意識

接著由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登場致詞,他引述2017年一份報導指出,現階段台灣逾65歲的老齡人口佔比達13.33%,小於14歲的孩童人口則為13.31%,兩者比重首度出現交叉,足見台灣高齡化現象至為顯著,唯恐加速耗用門診、住院等醫療服務資源,但同時間可提供醫療服務的生產力人口卻下滑,使供需不對稱的現象加劇。

唯今之計,必須藉助智慧醫療力量,使得台灣的醫療,從過去以疾病為導向的專科化模式,轉向以功能為導向的老年病患照護模式,藉以提升民眾在於健康智能、自我照護的意識,並整合責任照護體系,讓醫療保健與生活照護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醫療照護法規有待修正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政策暨健康照護研究中心主任陳再晉強調,法令訂定之目的在於增進民生福祉,朝令有誤,夕改可也;建議主管當局可針對現今醫療機構、生技產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與時俱進調整若干法規內容,為醫療照護智慧化打下更佳發展根基。

陳再晉透露在5月間一場論壇,曾向與會的衛福部官員提出諸多良性建議。例如按醫師法第11條規定,「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醫師得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但目前除山地、離島、偏僻地區外,包括特殊、急迫情形,皆因界定範圍不明而遲未實現,務須儘速釐清。

另依長照法第10條至第12條有關居家式、社區式、機構住宿式長照服務之項目規定,可考慮均增列「遠距照顧」項目,並於長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內,增訂有提供遠距照顧之長照機構應設置之設備、設施及人員。

透過認知運算  強化醫療影像分析

台灣IBM系統事業處資深資訊工程顧問陳俊傑表示,台灣乳癌發生率與增加速度,皆位居十大癌症之首,連帶使人工智慧(AI)乳癌篩檢躍為火紅話題,也讓「認知運算」益發值得期待。認知運算強調機器的理解、推理、學習能力,透過建構深度神經網路分析歷史資料,對模糊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並以自然形式與人互動。

IBM與醫療機構合作,將Power AI認知運算技術運用於胸部影像分析,藉由乳房X光攝影識別乳腺腫瘤,進行腫瘤的檢測與分類,並從影像中提取之特徵轉為醫療詞彙,藉此提供候選目標,裨益病理醫生毋需費時費心在大量切片樣本裡識別微小癌細胞,即可輕易提高診療效率且避免遺漏。此一智慧輔助分析情境,實為智慧醫療應用的最佳演繹。

以病患為中心的醫療數位轉型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認為,在可及、可用、當責與可負擔前提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護作業模式變革,乃是醫療產業新一波數位轉型的軸心。

勤業眾信順應此一趨脈絡,提出智慧醫療框架,所包含的範圍相當廣闊,除了位居中心的病患本身外,參與角色尚有廠商、醫院與政府,涉及的新興科技涵蓋雲端、行動化、大數據、物聯網與AI,至於應用場景,則散見於行動醫療、精準治療、緊急救護、公共醫療、Telemedicine及Telehealth等眾多領域。

藉由前述醫療數位轉型模式,可望產生不少綜效,包括了透過穿戴式裝置接收人體健康數據,順勢啟動預防型健康照護病患旅程;提供客製化醫療輔具,可望使醫材更貼近患者,進而為產業界創造無窮商機;此外醫療機構也借重行動應用、數據分析與跨螢整合等科技應用,創造諸如行動掛號、個人診療、線上即時諮詢等多種全通路O2O服務,打造優良的使用者體驗。

智慧科技當道  觸動醫療照護數位轉型

微軟亞洲醫療事業部副總經理楊啟平說,綜觀各國對於Health IT的投入發展,早期皆圍繞於HIS、EMR等核心系統,也藉此打下良好基礎,更能有效收集病患資訊,如今愈來愈多醫療院所,則開始跳脫過往單純的資料記錄範疇,利用智慧科技進行數據挖掘,期望對患者產生更多洞察,進而訂定對應的行動方案,與患者產生更良性的互動,不僅優化使用者體驗,也一併提升醫療照護服務品質。

至於可望帶動醫療照護轉型的關鍵科技,楊啟平認為有四個要項,包括人工智慧(含機器學習)、網路雲端化、IoT穿戴裝置,及醫護照護型機器人。以醫護照護型機器人為例,微軟推出的對應產品為Health Bot,它可與使用者交流,隨時藉由聊天方式解決疑惑,讓使用者對於身體不適現象產生初步理解,未必凡事都需要求助醫學中心,有助於實現醫療資源分級應用。

鎖定患者需求  孕育醫療創新方案

威強電工業電腦公司資深處長余柏宏說,威強電(IEI)集團成立至今20年,早期產製的工業電腦產品,偏重工廠端應用,爾後隨著涉獵的產業領域變廣,開始跨足醫院IT與醫材範疇,如今已發展出一系列醫療創新解決方案。

主要環繞在護理站、手術室及病床等三大應用場景,相關產品含括Medical Cart Computing、床邊照護娛樂系統,乃至於具備線材收納、易洗滌、靜電隔絕保護、強大計算能力等多重優勢的HTB-100醫療嵌入式系統,據此滿足手術室需求。

截至今日,威強電已憑藉這些醫療創新方案,與國內外醫療系統整合商廣泛合作,陸續催生應用案例。譬如一家歐洲業者,已針對市面上各種心電圖、血壓計、血氧計等生理量測資訊,開發逾700種驅動程式,如今以威強電的模組式Panel PC為基礎建立中控系統,有效彙集各式感測數據,繼而發展大數據應用,協肋醫院推動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醫療模式。

智慧穿戴  揮灑預防醫學奇效

奇翼醫電總經理李維中表示,心電圖(ECG)量測是一項百年技術,主要藉助PQRST波形變化為判斷依據,如今ECG已隨著智慧穿戴技術的演進,化身為行動化、可攜化,甚至是令人難以窺見的微小化元件,進而與衣物結合,為使用者提供長時間持續性量測,可以在日常生活狀態下進行醫療資訊的取得,有利於及早察覺如心臟、疲勞、壓力與情緒等異常癥候。

除此之外,由於約全球4分之1人口將會下載健康Apps,表示愈來愈多人關心自己的健康。隨著智慧紡織品的腳步愈來愈快,透過先進的科技找出解決之道,並實現既有產品無法辦到的功能,將是穿戴式產品發展的重點。

為此奇翼醫電致力結合醫療、電子、紡織、運動生理學等四大產業能量,期盼借重跨域整合,打造兼具量測、感知、傳輸、耐洗能摺、穿著舒適及時尚等特性的智慧心電訊號感測衣,發揮預防醫學暨保健與運動之功效。

憑藉IoT  創造持續發展之醫療環境

施耐德電機東亞區能源管理系統行銷經理陳如芃強調,環顧各種智慧醫療議題,有關於醫療環境的優化,無疑是無法忽視的要項,因此如何利用物聯網技術,致力在病患舒適度與效能之間達到最佳平衡,確實至關重大。

歸納現今醫療組織面臨的挑戰,就宏觀的角度,主要源自於人口及醫療需求變化、政府改革與法規影響、技術進步與發展、業務及運作模式變化,這些趨勢引發了醫療組織的諸多痛點。

為此施耐德訴求綠色智慧醫院,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空間地理資訊等技術推出一系列方案,協助醫療組織打造智慧後勤的神經中樞,保障醫療環境的安全、可靠、高效與可持續發展;例如從遠端中控室監測手術室的能耗與絕緣阻抗值狀態,力求創造節能效益,也避免因為感電而傷害病患或醫護人員。

運用科技  精進糖尿病醫療照護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指出,全球糖尿病人數不斷攀升,台灣亦是如此,目前已超過230萬人;糖尿病並非由症狀評估病情好壞,而是藉由生理數值,且可由患者自行取得,因此他認為可藉助智慧醫療力量,建立一個「病患中心共享決策」,繼而結合「結構照護」、「自我照護」與「共同照護」,形成全方位的糖尿病照護管理模式。

游能俊強調,科技是服務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俾使病患與醫療團隊透過資訊的取得與運用而提升照護品質。譬如利用血糖App搭配後端血糖大數據分析,達到自我血糖監測智能運用;藉由穿戴裝置的輔助,規劃適當的運動訓練方案,有助於血糖的控制;透過AI智慧判讀視網膜病變,甚至有助於適時精確調整胰島素治療劑量。

穿戴式醫材發展  多個門檻待跨越

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貴認為,環顧醫療電子、尤其穿戴式醫材領域,箇中醞釀許多深水區,其發展狀況絕非一蹴可幾。比方說必須做到「服務有感、量測無感」,否則勢必影響使用意願,此乃智慧衣漸成新寵的原因所在。

但如果僅靠智慧衣或其他醫材協助量測、傳輸與儲存生理訊號,尚不足以形成完整服務,還必須結合大數據分析,適時給予使用者回饋,其間的成功關鍵其實不在於技術,而是生態系的建立。

李仁貴接著說,穿戴式醫材還面臨兩個更大的深水區,首先是因為醫護人員忙於院事務,即已分身乏術,無暇將手伸至院外,影響健康照護服務的推展;其次,更亟待跨越的門檻在於法規認證,期盼台灣早日啟動猶如美國FDA的低風險醫材認證機制,而非固守在傳統繁瑣冗長的二、三類醫材審查程序,以利有志投入研發IoT穿戴裝置或新創醫材的業者,得以縮短Time-to-Market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