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慧輔助 銷售表現蒸蒸日上 智慧應用 影音
vishay
ST Microsite

商業智慧輔助 銷售表現蒸蒸日上

  • 耿慧茹台北

前言:零售業在近幾年紛紛導入商業智慧,對他們來說,商業智慧的解決方案,對於經營成效來說,究竟有哪些幫助?又有哪些因素,督促他們導入這個輔助商業決策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運用銷售行為所產生的各種資訊,並作歸納、分析,以作為公司經營、決策的參考,在各行各業都已是行之有年的作法,只不過早期的經營資訊,不一定集中在資訊系統裡,或由於資訊系統並非使用者導向的介面,使得分散的資訊,一定得透過IT部門,以撰寫程式的方式,依照使用者的需求,開發為報表,林林總總的資訊整合工作,得耗費相當的時間、心力,因此企業高階主管並不會大量仰賴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經營決策。

不過,當企業的e化環境漸漸成熟,也導入便於管理的ERP系統來統籌公司資源時,代表這家公司對於資料的定義已經有1套共通標準,當在這個系統內累積的資料夠多時,就可以配合適當的軟體模組,對各種銷售數字進行分析,並且以簡易的方式產出報表,提供主事者參考,這就是所謂的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BI)。

礙於預算與e化不足 早期少有零售業者導BI

早期,以ETL工具,建構底層的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DW),並以適當的分析軟體,產出系統化的營運結果,在產品購買與導入服務上,就得花費新台幣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的成本,因此只有資料量非常龐大,需要分析的資料種類繁多,且IT預算充足的企業,才有導入意願,諸如:金融產業與電信產業,就很頻繁地使用各式各樣的營運報表,進行商業策略的制訂。

零售流通業早期並非商業智慧解決方案的主要使用者,主要的原因是e化程度有限。零售業主要的e化設備,是前台銷售系統(Point of Sales;POS),雖然累積了相當多的銷售資訊,但POS與後端自行開發來管理財務、業務、會計等資料的MIS系統,沒有作串接,若沒有足夠的預算與功夫,針對這些資料欄位定義,作一統整,零售業者是不可能導入商業智慧。

不過,近幾年,BI的解決方案日益成熟,價格也慢慢降低,加上前幾年BI業者的大型客戶已趨飽和,現階段也已具備自行維護的能力,使得BI業者開始尋求其他應用的市場。

套裝軟體平價化,的確促使更多產業,開始關注BI的導入與應用,不過零售流通業,究竟為何需要商業智慧,又期待商業智慧為他們作什麼,才是他們決心導入的主要原因。

零售業已進入高度競爭態勢 不得不以精準快速分析取得經營資料

儘管零售業已經透過自行開發的MIS系統,來瞭解經營資訊,但這些資訊的產出,必須透過IT單位的開發,才能見到,也就是說,主事者不太可能即時看到這些資料。

在從前,即時看到資訊並非那麼重要,零售業經營者只要能夠掌握穩定的產品來源,並依照賣場銷售情況,找出自己的鋪貨節奏,即可獲利,不過,在生產、營運成本持續增加的現況下,想以提高售價的方式,維持與從前一樣的獲利,著實不易;因此零售業只能從對產品更縝密、更有效率的銷售規劃,作為與其他零售業者一較高下的武器。

此外,零售業者的e化作為,在近幾年趨於積極,包括對POS系統內資料的整合,及導入套裝軟體的ERP系統,這些動作使他們累積更多整齊的、可用的銷售、管理資料,作為後續分析、提出經營策略的基礎。

了解經營效果 作為後續行銷活動依據

零售業不只是銷售自營商品與其他品牌商品,從零售業經營的產業鏈來看,零售業者必須同時掌握的環節,包括,業績分析(包括:進度追蹤、商品銷售狀況、檔期分析等)、物流資訊、及品類管理(包括:品牌、產品成長率、定位、暢銷滯銷商品分析等),以及通路管理(門市、重要客戶分析等)等項目。

如果零售業者的規模與店面經營面積很大,他們還會想要瞭解,店面經營的坪效為何。以百貨公司或購物中心為例,這類的賣場所販售的「商品」,並非單一產品,而是商場空間,因此最直接衡量績效的方式,就是看單位面積所產生的效益,透過商業智慧報表,即可讓主事者,快速掌握經營成果。舉例來說,百貨公司必須時時評估各個櫃位的業績表現,在專櫃表現不佳時,即可在短時間內下令撤櫃,以維持百貨公司的經營坪效。

不管是對產品,或是賣場經營的分析結果,主要的目的,都是協助經營者,藉著銷售的表現,找出更多可能的行銷作法,在競爭激烈,各類型零售業者(包括:百貨公司、量販店,到超市、便利商店、一般店面)百家爭鳴的此時,唯有與市場脈動貼近的行銷策略,才能幫公司爭取到更多銷售業績。

掌握經營特徵 與上、下游供應鏈作整合

為了讓經營更有效率,零售業者對於產業鏈上、下游的資訊,都必須能充分掌握,不過要全盤整合產業鏈的資訊並不容易。舉例來說,物流管理是零售業產業鏈的其中一環,零售業者必須瞭解所委託的物流中心,對於物品運送的安排,是否與銷售規劃相配合。由於許多零售產業,並沒有自己的物流中心,也就是說,在貨品配送這部分,都是外包給其他業者,因此,要取得物流方面的資訊,就需要與系統不一致的物流業者,進行整合工作。

由於不同公司之間,對資料的欄位定義有所不同,因此必須進行資料倉儲的對照。聚碩科技工具軟體事業群產品經理陳擎民指出,這必須先進行所謂的維度顆粒度比對。

舉例來說,零售業者對於產品料號的分類,分為4層;而物流廠商則分為3層,那麼在比對進行時,就得迎合顆粒度較粗的(也就是分為3層)的,來分析。由於要對資料欄目作比對的工作,因此零售業者內部系統對資料的定義,應該盡量趨向一致性,對於資料的分層,也得要有非常完整的概念,否則在與其他外部業者進行介接、透通時,會浪費許多時間。

不過,對於大型的、集團式的零售業者(如:統一集團)來說,他們多半具有自己的物流中心來進行配銷工作,因此業績分析、品項管理、物流、門市管理等環節上的數字,都可透過同一系統,進行交叉、比對分析,以提供經營者,作整體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