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SCM) 的目的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927
世平

供應鏈管理(SCM) 的目的

面對全球化趨勢,以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企業體對企業體;如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已延伸為供應鏈對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於1985年由Michael E. Porter所提出,意指對整個供應鏈(包括供貨商、製造商、分銷商與消費者)的所有環節進行計畫、協調、操作、控制與優化的管理行為。
SCM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整體供應鏈中的物流、庫存與分銷成本;包含從採購、物料管理、生產、配送、營銷到消費者的整體貨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落實供應鍊管理,不但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並可與合作廠商共同分攤資訊成本、加速創新產品,藉此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提升客戶最大滿意度。藉由資訊科技建立SCM,可整合上、下游產業價值鏈,加速全面E化,達成互利共享、分享利潤的原則。
以台灣傳統製造業(OEM)轉型經營設計加工業(ODM),最終成為自有品牌企業(OBM)為例,在完成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基礎後,首要目標就是建構完整的SCM系統。當然,OEM要成功打造SCM並不容易,因為涉及的環節實在太多,供應商與通路商是否願意配合,也往往成為企業導入SCM的成敗關鍵。
不少企業在面對上、下游廠商配合意願低落的情況下,最後往往選擇放棄建置SCM系統,而傾向於在企業內部建構較簡單的系統,例如透過電子化採購(Electronic Procurement)連結上、下游之間的採購需求,成為企業邁向SCM的第1步。
不過,電子化採購只是協助製造業加快採購業務,並使之透明化,無法支援研發階段的協同作業。然而,要達成製造業的品牌經營,輕視研發協同作業可說是捨本逐末。因此,所謂的電子化採購,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製造業轉型品牌服務,最後還是要戮力完成完整的SCM系統建置。
然而隨著全球市場變遷,傳統SCM系統對於OEM轉型OBM,也已不敷使用。如今SCM更衍生出「設計鏈管理」與「需求鏈管理」2種概念。
傳統SCM管理重心主要在採購、製造與配送。而OEM業者逐漸轉為設計加工業(ODM)時,還必須具備設計鏈管理的思維,除了優化內部據點的運籌帷幄外,更要具備簡化設計概念的能力,以達到最佳化產品生命週期以及流程創新等。
ODM企業要進一步成為OBM業者,則必須有能力進行市場需求預測,並與客戶進行互動與行銷,而這就是需求鏈管理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而一旦企業成功掌握了品牌,也將擁有整個供應鏈的主導權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