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4、NAND Flash記憶體晶片發展趨勢 智慧應用 影音
台灣玳能
DForum0115

DDR4、NAND Flash記憶體晶片發展趨勢

  • DIGITIMES企劃

處理器速度與雲端運算持續驅動動態記憶體規格的演變,從DIP、EDO、SDRAM到DDR/DDR2/DDR3/DDR4。Samsung/Micron/Intel
處理器速度與雲端運算持續驅動動態記憶體規格的演變,從DIP、EDO、SDRAM到DDR/DDR2/DDR3/DDR4。Samsung/Micron/Intel

DDR4以前瞻性的高傳輸速率、低功耗與更大記憶容量,在2014年下半將導入英特爾工作站?伺服器以及高階桌上型電腦平台,並與LP-DDR3記憶體將同時存在一段時間;至於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也跨入1x奈米製程,MLC將以pseudoSLC(pSLC)——將MLC記錄結構中四種電荷記錄狀態,透過間隔使用其中兩組的方式——提升可抹寫次數(Program Erase;P/E)與耐受度,來搶佔極端要求耐受度的軍方與工控市場,而C/P值高的TLC從隨身碟、記憶卡的應用導向低階SSD…

DDR4伺服器先行  2016超越DDR3成為主流

DDR4記憶體將於2014H2優先導入工作站?伺服器以及高階桌機平台。Intel

DDR4記憶體將於2014H2優先導入工作站?伺服器以及高階桌機平台。Intel

各Flash大廠紛紛開發3D立體堆疊式Flash,以增加Flash記憶體密度。Toshiba/Samsung/SK Hynix/Macronix

各Flash大廠紛紛開發3D立體堆疊式Flash,以增加Flash記憶體密度。Toshiba/Samsung/SK Hynix/Macronix

處理器(CPU)、繪圖晶片(GPU)運算效能隨摩爾定律而飛快進展,加上雲端運算、網際網路行動化浪潮下,持續驅動動態記憶體(Dynamic RAM;DRAM)的規格進化。從非同步的DIP、EDO DRAM,到邁向同步時脈操作的SDRAM開始,以及訊號上下緣觸發的DDR/DDR2/DDR3/DDR4記憶體,甚至導入20奈米與新型態的Wide I/O介面以降低訊號腳位數與整體功耗。

DDR4較以往不同的是改採VDDQ的終端電阻設計,目前計畫中的傳輸速率進展到3,200Mbps,比目前最高速的DDR3-2133傳輸速率快了50%,將來不排除直達4,266Mbps;Bank數也大幅增加到16個(x4/x8)或8個(x16/32),這使得採x8設計的單一DDR4記憶體模組,容量就可達到16GB容量。

而DDR4運作電壓僅1.2V,比DDR3的1.5V低了至少20%,也比DDR3L的1.35V還低,更比目前x86 Ultrabook/Tablet使用的低功耗LP-DDR3的1.25V還要低,再加上DDR4首次支援深度省電技術(Deep Power Down),進入休眠模式時無須更新記憶體,或僅直接更新DIMM上的單一記憶體顆粒,減少35%~50%的待機功耗。

將來邁入20奈米製程時,會導入3D立體堆疊加矽鑽孔(3D Stacks+TSV)封裝技術,以及針對繪圖晶片、行動裝置提出低腳位數的Wide I/O,來提升DRAM記憶體單位容量與頻寬。

英特爾將分別把DDR4規格導入伺服器?工作站平台,以及最高階桌上型電腦平台(High-End DeskTop;HEDT)。前者是伺服器處理器XEON E5-2600處理器(代號Haswell-EP),搭配的DDR4記憶體為2,133Mbps(DDR4-2133);後者則是預定第三季推出的8核心Intel Core i7 Extreme Edition處理器,同樣搭配DDR4-2133記憶體,以及支援14組USB 3.0、10組SATA6Gbps的X99晶片組,成為2014第4季至2015年上半年英特爾最強悍的桌上型電腦平台組合。

而超微(AMD)下一代APU(代號Carrizo)已延遲至2015年登場,但其記憶體支援性仍停留在DDR3。至於行動裝置部份,安謀(ARM)針對伺服器市場打造的64位元Cortex-A57處理器核心,已預留對DDR4記憶體支援,而第三方IP供應商也提供了相關的DDR4 PHY IP。

三星於2013年底宣佈量產20奈米製程的4GB記憶體顆粒,將32GB的記憶體推向伺服器市場;2014年1月推出行動裝置用的低功耗DDR4(LP-DDR4)。SK海力士在2014年4月宣佈借助矽鑽孔(TSV)技術,開發出單一DDR4晶片外觀、容量達128GB。市場預料DDR4將與DDR3(DDR3L、LP-DDR3)等共存一段時間,預計到2016年才會超越DDR3而成為市場主流。

業界也正觀察,在一些非揮發性記憶體如相變記憶體(Phase-Change Memory;PCM)、磁阻記憶體(Magneto Resistive Memory;M-RAM)、電阻記憶體(Resistive Memory;RRAM)等技術已蓄勢待發、即將邁向商業量產門檻之際,DDR4將可能是末代的DDR記憶體,屆時電腦與軟體結構將會出現極為劇烈的變動。

NAND Flash逼近製程物理極限  以3D提升容量密度

以浮閘式(Floating Gate)半導體電路所設計的NAND Flash非揮發性記憶體,隨著Flash製程技術不斷進化、單位容量成本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已經在智慧手機、嵌入式裝置與工控應用上大量普及。

Micron自家市場統計預測指出,從2012到2016年總體NAND Flash容量應用的年複合成長率可達51%。2013年,美光(Micron)與SK Hynix兩家晶圓廠,先後發表16nm製程的NAND Flash記憶體技術,而東芝(Toshiba)則在2014年直接跨入15nm製程,並推出相關NAND Flash記憶體晶片產品。

NAND Flash傳輸速率,從2010年ONFI 2.0的133MB/s,eMMC v4.41的104MB/s;到2011年ONFI v2.2/Toggle 1.0規格,傳輸速率提升到200MB/s,eMMC v4.5拉高到200MB/s,UFS 1.0傳輸速率為2.9Gbps;2012年ONFI v3.0/Toggle v1.5提升到400MB/s,UFS v2.0傳輸速率倍增為5.8Gbps;預估到2015年,ONFI v4.x/Toggle v2.xx規格定義的傳輸速率增到800MB/s、1.6GB/s。

隨著NAND Flash製程進步與線路寬度與間距的微縮,連帶影響到抹寫次數(P/E Cycles)的縮減。SLC記憶體從3x奈米製程的100,000次P/E Cycles、4個ECC bit到2x奈米製程降為60,000 P/E、ECC 24bit。MLC從早期5x奈米製程10,000 P/E、ECC 8bit,到2x/2y奈米製程時已降為3,000 P/E、24~40個ECC bit。

有廠商提出,eSLC、iSLC的記憶體解決方案,以運用既有的低成本的MLC記憶體,在單一細胞電路單元使用SLC讀寫技術(只儲存單一位元的電荷值),抹寫耐用度提升到30,000次P/E,成本雖比MLC高,但性價比遠優於SLC,可應用在IPC?Kiosk?POS系統、嵌入式系統、伺服器主機板以及薄型終端機等。

隨著採用傳統2D平面製程技術的NAND Flash即將瀕臨極限,NAND Flash大廠紛紛開始採用3D堆疊製程技術來增加密度。旺宏(Macronix)在2006年提出Multi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的堆疊NAND設計概念,同年Samsung也發表Stacked NAND堆疊式快閃記憶體,2007年東芝發表BiCS,2009年東芝發表P-BiCS、三星發表TCAT、VG-NAND與VSAT,2010年旺宏發表VG TFT,2011發表PNVG TFT,同年Hynix也發表Hybrid 3D技術。2010年VLSI研討會,旺宏公佈以75奈米製程,TFT BE-SONOS製程技術裝置的VG(垂直閘) 3D NAND技術。預計2012年進入55nm製程,2013年進入36nm製程,2015年進入2xnm製程,製程進度落後其他大廠甚多。

三星(Samsung)同樣於2006年發表Stacked NAND,2009年進一步發表垂直通道TCAT與水平通道的VG-NAND、VSAT。2013年8月,三星發佈首款名為V-NAND的3D NAND Flash晶片,採用基於3D CTF(Charge Trap Flash)技術和垂直堆疊單元結構,單一晶片可以集結、堆疊出128 Gb的容量,比目前20nm平面NAND Flash多兩倍,可靠性、寫入速度也比20nm製程NAND Flash還高。三星目前在3D-NAND Flash應用進度領先其他業者,V-NAND製造基地將以韓國廠與新設立的大陸西安廠為主。其V-NAND目標直接揮軍伺服器等級固態硬碟,從2013年第四季開始,陸續送樣給伺服器業者或是資料中心製造商進行測試。

東芝(Toshiba)以2009年開發的BiCS—3D NAND Flash技術,從2014年第二季起開始小量試產,目標在2015年前順利銜接現有1y、1z奈米技術的Flash產品。為了後續3D NAND Flash的量產鋪路,東芝與新帝(SanDisk)合資的日本三重縣四日市晶圓廠,第二期工程擴建計畫預計2014年Q3完工,Q3順利進入規模化生產。而SK海力士與美光(Micron)、英特爾(Intel)陣營,也明確宣告各自3D NAND Flash的藍圖將接棒16奈米,計畫於2014年Q2送樣測試,最快於年底量產。

由於3D NAND Flash記憶體的製造步驟、工序以及生產良率的提升,要比以往2D平面NAND Flash需要更長時間,且在應用端與主晶片及系統整合的驗證流程上也相當耗時,故初期3D NAND Flash晶片將以少量、限量生產為主,對整個行動裝置與儲存市場上的替代效應,在明年底以前應該還看不到。

行動裝置的快閃記憶體容量、速率進展

行動裝置所需要的GB儲存容量,據估計每部手機搭配的NAND Flash容量,將從2012年5.5GB增加到2015年的25.1GB;每部平板電腦搭配NAND Flash容量,從28.7GB增加到2015年的96.1GB。

eMMC(embedded MultiMedia Card)是JEDEC協會所推出泛用的儲存媒體規範,其藉由將MMC Controller跟NAND Flash封裝成一顆晶片的方式,行動裝置無須顧慮著NAND Flash製程與規格的改變,與新世代NAND Flash搭配的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與韌體的搭配,進而簡化體積與電路設計。2013年全球有4.5億部行動裝置均使用eMMC。

而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將以往eMMC安全、低功耗、小尺寸封裝的應用,融合目前SSD所使用到的高速串列介面技術,目前UFS 1.1規格傳輸速率達到3Gbps,未來UFS 2.0將可進一步達到6Gbps。因UFS跟既有的eMMC介面迥然不同也無法相容,相關產業供應鏈尚未齊全,整個產業生態尚未建立,UFS產品預估2014年才有小量產品出現在市面上,且因成本因素會瞄準在高階市場,UFS與eMMC兩者屆時會並存在市場上一陣子。

關鍵字
議題精選-2014 SEM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