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AI永續雙軸轉型 掌握電子零件產業鏈發展契機 智慧應用 影音
太陽誘電microsite
Event

​​​​​​​推動AI永續雙軸轉型 掌握電子零件產業鏈發展契機

  • 孫昌華台北

普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長安。DIGITIMES攝
普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長安。DIGITIMES攝

地緣政治帶動全球供應鏈體系變革,在此同時,AI與減碳兩大趨勢,也牽動產業佈局。為協助電子零件同業掌握市場脈動、制定最佳化策略,臺北市電子零件商業同業公會特於日前舉辦「AI與永續轉型供應鏈發展新契機-電子零件產業鏈共創論壇」,電子零件商業同業公會監事普誠科技董事長姜長安在致詞時指出,面對來勢洶洶的AI,來自不同領域的公會成員各有不同見解,希望透過論壇協助各企業經營者洞察市場脈絡,推動AI與永續雙軸轉型。

善用台灣獨特優勢 洞察產業趨勢創造利基

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DIGITIMES攝

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DIGITIMES攝

DIGITIMES研究中心總監黃銘章。DIGITIMES攝

DIGITIMES研究中心總監黃銘章。DIGITIMES攝

(左起)主持人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普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長安、大聯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葉福海、新加坡商安富利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台灣區總裁鄭陸文。DIGITIMES攝

(左起)主持人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普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姜長安、大聯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葉福海、新加坡商安富利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台灣區總裁鄭陸文。DIGITIMES攝

DIGITIMES董事長黃欽勇。DIGITIMES攝

DIGITIMES董事長黃欽勇。DIGITIMES攝

DIGITIMES董事長黃欽勇在「東方不敗:台灣科技業屹立不搖的幾個關鍵」演講中指出,台灣電子業的未來,必須從多個角度思考。台灣電子業發展至今超過50年,這半世紀以來,我們不僅見證這個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克服眾多挑戰。時至今日,推動世界的變因已然不同,地緣政治、國際關係與國力變化都對台灣電子業帶來深刻影響,台灣必須審慎思考這些變因的本質,例如數位化與產業生態系,都將成為新國力的一種。

黃欽勇接著指出,1980年到2009年是台灣的黃金三十年,然而2009年後,中國快速崛起,2007年問世的iPhone與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讓中國國力飛升,2009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年全球GDP成長至27兆美元,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中國。之後Amazon等全球科技巨頭的規模也急速擴張,市值超過一兆美元的世界級公司越來越多,這象徵著未來世界將由少數大企業獨佔,面對此一情勢,台灣電子必須找出自己的獨特優勢,重新定義市場定位,而掌握供應鏈的能力就是台灣的獨特利基。

面對當今情勢,黃欽勇認為台灣廠商應該跳脫傳統框架,以更靈活、策略性的方式與全球交流,例如之前他在澳洲雪梨大學授課時,與該校副校長討論當地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機會,就建議澳洲善用的高等教育優勢,培養半導體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並與台灣IC設計公司合作,為產業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援。他最後表示,台灣須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主張,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出不可取代的關鍵角色,方能在新世代科技革命中建立起獨特利基。

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也以「Gen AI顛覆性的影響與商機」為題,深入探討生成式AI對產業的影響。他提到生成式AI是在過去大數據、機器學習、雲端服務、物聯網、深度學習等技術持續發展的數據經濟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從大語言模型新創募資金額的爆發性成長,及GPT市集1月開通後,現已有超過50萬個GPTs應用程式,顯示出生成式AI生態系正高速擴張與演化。

對於技術與市場發展現況,包括Open AI、Microsoft、Google、Meta等業者與陸系企業積極佈局大語言模型與相關服務,也刺激出硬體需求,觀察AI的關鍵運算平臺CPU/GPU競局,可看出Nvidia在用戶端的近期營收僅與AMD約莫持平,但資料中心營收則自2023年第一季首度超車Intel後,與Intel及AMD的落差急遽擴大,也讓Nvidia在2023年第三季與第四季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業者。展望2024年,Nvidia在Magnificent 7業者或半導體業者中都將有最出色營運成績,營收可望有80%以上成長,淨利翻倍,而淨利率可望破五成。

在裝置應用方面,手機從去年第四季與今年第一季起成為首批規模化量產搭載生成式AI功能的消費性裝置,AI PC則是下半年的市場重點,兩者2024年應都可突破10%滲透率,至於能否突破20%尚待觀察,其他包括車輛、機器人、智慧音箱等各式各樣物聯網裝置,也都因生成式AI的導入而大幅提升了功能與服務。此外,AI Pin等各種創新AI裝置也開始大量出現。整體而言,生成式AI將大幅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從助理逐步演進到代理人類進行各類工作。

DIGITIMES研究中心總監黃銘章則在論壇演講中,以供應鏈轉型主要方向、全球淨零減碳發展趨勢與關鍵議題、RE100對全球供應鏈產生的影響及主力廠商淨零策略等三大方向,解析「供應鏈轉型與企業淨零碳排趨勢」。他表示供應鏈轉型的主要方向包括數位策略與手段的應用,以應對各種變化因素。

全球淨零發展趨勢及關鍵議題部分,他提到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成立,到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的實施,可看出國際社會持續制定重要協議,以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路徑。為因應2050年碳中和目標,全球再生能源的產能將持續增加,以滿足減碳需求,目前全球大型企業都高度重視此議題,並將之列入產品開發與供應商管理制度,例如Apple不僅計畫在2030年前實現供應鏈100%使用再生能源承諾,並推出了首款碳中和手錶,從上述規範與實際動作,可看出各國政府與大型企業對淨零碳排的決心。

對於供應鏈的減碳規範,黃銘章介紹了RE100全球性倡議,他指出此倡議是希望加入的企業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RE100已吸引超過400家企業加入,包括Apple、Microsoft、Google等多家與台灣供應鏈關係密切的大型企業,台積電、和碩等大廠也已參與RE100,可見台灣廠商推動再生能源和實現淨零碳排目標的積極行動,未來台灣企業需持續擴大綠化腳步,搭配數位化與高值化兩大策略佈局,邁向永續發展目標。

三大趨勢影響全球科技產業 台灣產業機會與挑戰並存

在專題演講之後,論壇也邀請安富利台灣區總裁鄭陸文、大聯大副董事長葉福海與普誠科技董事長姜長安,以「展望下個十年-電子零件業者的機會與挑戰」為題進行座談。座談會主持人黃逸平表示,面對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經濟環境,台灣應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並且提前準備、思考更長遠的問題。對於影響未來十年全球科技產業的重大趨勢,他認為地緣政治、AI與淨零碳排將是三大關鍵。

關於地緣政治對台灣電子零件業的影響,鄭陸文認為從全球競合和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挑戰與機會並存,供應鏈的重組和短缺趨勢,迫使零件和通路業者面對更複雜的供應鏈管理挑戰,而客戶將積極尋求高價值服務,因此代理商必須強化供應鏈效率,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即時、準確、靈活且有彈性的供應鏈服務,協助客戶解決問題,並從產品提供者角色轉型成為解決方案供應商,成為客戶的合作夥伴。

葉福海則表示,台灣在電子製造供應鏈比例佔全球70%,台灣通路商應共同合作,利用各自專長和資源,提供靈活且多元的解決方案,此一水平合作策略將使台灣同業擁有快速回應在地需求的能力。他強調台灣電子零件供應商應透過合作創造更大的經濟規模和效益,合作範圍也不僅限於實體資源,更可延伸至知識與技術的共用,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並與客戶創造共贏榮景。

影響未來十年全球科技產業的第二個重要趨勢是AI,對此趨勢姜長安認為,生成式AI將帶動在雲端、邊緣設備、終端裝置的算力需求,並推動PC、手機以及各類物聯網裝置創新,這波趨勢在短期內不會退燒,可望持續5到10年內。對於扮演AI發展關鍵角色的半導體產業,在疫情和中美貿易競爭下,台灣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將在AI浪潮中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不過他也提醒業者,伴隨AI榮景而來的是環保議題,如何在技術進步與環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將是重點課題。

鄭陸文也點出生成式AI在環保之外的另一挑戰。他表示企業導入AI時,須注意使用此技術的合法性與安全性,企業必須教育員工避免相關風險,確保在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企業營收。再從供應鏈的角度看,他指出製造商的AI應用將集中在智慧生產和需求預測,通路業者則將以庫存和物流管理為主,至於客戶層面,將用於縮短設計流程、加快產品上市時程,對此安富利已提供了供應鏈綜合服務與技術知識支援,協助客戶推動AI創新。

影響科技產業的第三個趨勢是淨零碳排,目前各國政府與企業都動作頻頻,在此背景下,台灣電子零件和通路商如何協助客戶發展產品掌握商機,成為值得探討的議題。關於減碳議題,姜長安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綠能發展中不會落後,例如在近期成為業界焦點的第三代半導體,台灣廠商的表現深受各界矚目,第三代半導體可確保產品在高頻、高壓、高溫等惡劣環境下順利運作,對電動車、再生能源等綠能系統至關重要,電子零件和通路商可協助此領域的供需兩端順利對接,成為社會落實淨零碳排願景的助力。

提到ESG時,葉福海指出碳中和乃至於零碳已是供應商的嚴苛挑戰,為協助客戶克服此問題,大聯大制定出優化倉庫管理、提升IT伺服器能效等策略,從2018年開始就投資智慧化倉庫,並將IT系統轉移至雲端,讓碳排放量順利達標,此這種變革不僅是技術升級,也是從傳統業務模式轉向提供綜合服務的轉型策略,包括物流、業務流程、市場行銷和人力資源等領域的服務。他最後提到,大聯大將ESG視為長期策略,並認為此投資將對企業的持續發展有所助益,他也希望產業生態系各廠商可攜手合作共用資源,實現整體產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