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半導體與ICT產業供應鏈為主軸的科技產業,是一條沿著高速公路發展的科技廊道,在面對「全球化」的大架構下,發展初期集中於新竹以北的NB、半導體產業,在成本、效率上取得了絕對的優勢。之後,隨著產業的擴張,竹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遍地開花,台灣也成就了科技島的美名。
相較之下,產業多元且不乏隱形冠軍的中部企業,在發展面貌上與北部大不相同。過去在垂直分工的產業結構下,分進更勝合擊,也都各自擁有一片天。
但隨著數位轉型與市場結構的變遷,從垂直分工進化為「矩陣型」產業結構的大趨勢,分進之外更要合擊,中部企業與台灣各地優勢產業的連結,開始呈現多元的面向與豐富的商機。
我們想像中部精密機械業與半導體製造業之間的連結,也預期未來的電動車與醫材、生物製藥等商機中,過去多元發展,且起步較早的中部地區廠商,也會開始關切新興產業與北部、南部業者合作的可能性。
在萬物聯網時代,「數位轉型」是事業成功的關鍵,中部地區的業者不可能自外於大趨勢下,而「數位轉型」的兩大要素是獨特的事業模式與不斷衍生的數位資產,如何以事業體為基礎,創造更多可以相互交流、連結的數位模組,將是台灣企業的共同挑戰。
中部企業獨特的事業模式固然多有佳作,且能透過熟悉的人脈相互支援與合作,在虛實整合、矩陣連結上不難掌握優勢,但產業合作理應由內而外、由小而大,從中部往北、往外走,更是連結台灣優勢產業的重要路徑。
過去中部企業會感慨「台中去台北很近,但台北到台中很遠」,關鍵在於大台北地區擁有最完整的金融與資訊服務體系,中部地區的業者不得不往北部移動以取得最好的服務。
但在疫情肆虐期間,業者已經證明「在家工作」也可以創造效益,而台商回流的大潮,更是台灣北中南大串連的主要動力。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2019~2021年第一期回流台商落實的投資金額是新台幣7,009億元,估計2022與2023年都在1,800億元左右,顯示每一家平均投資40億元的金額,將會是未來10年、20年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
這些返台投資的業者,不會是勞力密集,相對是知識密集、智慧製造為主的新世代企業。大肚山產創基金會與產創學院承上啟下,從初創至今,已經有超過300家企業參與,更成為中部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產業團體與培訓機構。
大椽(DIGITIMES)在創會榮譽董事長林佳龍與董事長施茂林、執行長廖紫岑等人的邀請下,多次擔任專題講師,對於產創學院的專業運作與企業人脈印象深刻,也祝福產創基金會能往北部、南部延伸,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