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ADI

世界經濟何時能真正復甦呢?

全球都在期待中美兩國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帶動全球經濟復甦。中國在疫後第1季交出5.2%的GDP成長率,但4月中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走跌,我們能期待中國的成長動能嗎?

過去二、三十年,中國成為全球經濟成長動能的背景,關鍵在於中國的經濟是投資驅動的外貿型經濟,但現在中國期待的是「內需驅動」,外部經濟體很難期待中國的復甦能帶來多大的效益。

美國聯準會(Fed)預測,2023年聯準會利率的中位數是5.1%,回顧過去一年,聯準會總共升息了20碼,不難知道金融工具已被高度扭曲。

美國現在有地方金融機構爆雷、通膨問題,經濟降溫三大問題還沒解決,政府可用的政策工具減少了,如果中美經濟都出現成長遲緩的現象,能期待NB、手機在半年內會有好的成績嗎?

春江水暖鴨先知,台灣位在供應鏈的上游,各大廠商將訂單彙整在台灣的主力製造大廠身上。在半導體業,廠商會根據客戶下單狀況調整資本支出或設備投資費用。

根據全球晶圓廠投資預測報告(World Fab Forecast Report),2022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投資總額是980億美元,2023年會降到760億美元,並在2024年再度攀升到920億美元。

在主要國家中,2024年投資金額仍以台韓領先,中國則排名第三。只是這個排名的產業價值與觀察,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了。中國關閉更多的IC設計公司,中芯國際更拿掉14奈米節點生產,暫時不提供先進製程的代工服務。

就算不計半導體業者,包括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在內的電子六哥,合計營收約是4,000億美元,大約就是台灣量產ICT終端產品的業者,生產總量的80%。如果再把台達電、光寶、友達、群創算進去,透過製造大廠就可以掌握台灣零件供需,甚至可以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指標。

不久前,仁寶說NB需求逐季回升,英業達則說第1季是谷底,庫存已經到了適當的水位,緯創強調上下半年的比重是4:6,從台灣製造大廠發布的訊息得知,下半年的復甦是可以期待的。

綜合以上新聞,我認為景氣復甦應該略晚於原先預期,此刻該做的是內需型的投資布局,當各國虎視眈眈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時,政府更該站穩腳步,多做扎根的投資,沒有好的基本盤,再多海外投資也難永續經營。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