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回家需要理由嗎?兼論台灣科技實力與人才養成

台灣科技實力的養成與攬才、留才,是需要被重視的問題。Unsplash

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前幾天我收到同學-成大副校長吳誠文寄來的照片,裡面有我的另幾位同學:中研院院士戴聿昌、前Intel資深副總暨實驗室執行總監王文漢、及麻省理工學院資深研究員楊穎青博士。

我看到照片非常高興,因為吳誠文教授從清華大學回到故鄉台南的成功大學, 而且把我們在美國幾位傑出的同學請過去,為了新設立的「智慧運算學院」獻策,並且可能因此而引領台灣風潮。這是「世界人才」回饋鄉里最好的方法, 也是最接地氣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也想到兩個人,一個是我自己的博士指導教授—美國北卡大學的Frederick P. Brooks,也是1999 Turing Award得主。他是美國南方的精英家庭出生,讀私立的杜克大學,然後再於私立的哈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之後,他進入IBM,以Chief Architect 角色研發IBM 360、370這兩型非常成功且著名的電腦後,選擇回到家鄉北卡州,而且是選擇回到公立的北卡大學,建立一個電腦學(Computer Science)系所,這在當年可說是美國產學界的創舉。

另外一個是台大李琳山教授,他是中研院士,也是我的碩士班指導教授。他從台大畢業後,進入史丹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1979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風雨飄搖時期,他回到台灣大學教書。他的理由簡化成一個「回家需要理由嗎?」 (此處借用他今年在台大因服務滿40年而受獎的得獎感言)

我之前寫過一篇專欄文章〈做世界的人才〉,當時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台灣有三代的留學生,什麼時候這三代的留學生才能夠建立起本土學術科技人才,讓他們表現跟在國外接受的訓練是一樣的?

我看到了一個很好的實例:現任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就是本土博士,他的指導教授是張俊彥教授,也是台灣第一個本土博士,而張俊彥當年的博士指導教授是施敏(註1)。

從我的提問與實例延伸,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台灣科技實力的養成與攬才、留才,到底有什麼最佳方法? 但從我前面舉的各個例子,不得不由說,其實還有一種很有力的方法:回家需要理由嗎?

註1: 已故的張俊彥教授培育無數傑出半導體產官學界人才,造就台灣半導體領先國際。施敏教授1957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1963年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學位,發現了浮閘記憶體效應,台灣前三位工學博士張俊彥、陳龍英與褚冀良都是他於交大指導的學生。

台大電機系1981年畢業,獲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電腦科學博士,曾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後返國任教於台大資訊工程系。曾兼資工系、所主任、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現為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及資工系教授,並為台大和碩講座教授。研究專長為電腦圖學、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國際上VR領域研究先驅。1995年與資工系同事黃肇雄、吳家麟、陳文進在國科會(現為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架構下研發出視訊壓縮軟體─第一代「Power DVD」的原型,並衍生出台灣最成功的軟體公司之一的訊連科技。25年教學所指導碩博士遍及產業界與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