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是菁英匯聚的產業,也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加上經營智慧長期堆疊的策略性產業,誰擁有半導體業,誰就有產業制高點。我以棒球八強經典賽(Quarterfinal Classic)來形容這個賽局。
美國是世界八強的種子團隊,他們擁有最尖端的技術、設備,也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台韓各自擁有晶圓代工與記憶體產業,也都是世界半導體業領導地位有力的角逐者。
歐盟與日本工業基礎雄厚,也有設備、材料工業,不會被遺忘在賽程中。倒是中國如何延續半導體業的計畫,而印度如何善用大量的IC設計人才,以及未來的元宇宙商機,都是值得大家注目的。
八強賽的最後一席,應是由參與會外賽的國家取得外卡。可能角逐的潛力國家,可能是近年來成為電子產品生產基地的墨西哥、印度,擁有豐沛自然資源的澳洲、加拿大,以及以行政效率取勝的新加坡。
1994年我派駐矽谷,我的堂姊夫40歲,他是當時在英特爾(Intel)邏輯IC設計團隊,專攻486 CPU的成員,團隊的負責人就是1961年生,現任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
當時Gelsinger以34歲的「幼齡」擔綱,成為矽谷半導體產業的佳話。美國是個尊重創意,願意承擔風險,不論資排輩的傳統工業體系,也因為這樣,美國至今還能引領風騷。
美國市調公司指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規模是5,75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從市場端,結合IC設計與系統整合元件製造廠(IDM)兩種產業的總和。
從這個角度觀察,美國IC設計業貢獻全球63%,IDM業者的貢獻率也有42%,兩者合計的總營收是全球市場的49.7%。也就是說,全球半導體產品有一半的機會是掛著美國的品牌在市場上銷售的。
美國之外,南韓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SK海力士(SK Hynix)因為擁有DRAM與NAND Flash兩大產業,靠著上述兩大品牌,在全球市場就有17.5%市佔率。再其次是以IC設計業取勝的台灣、日本與中國。
至於晶圓代工、封測屬於製造服務,EDA是設計工具,與材料、設備都是供給面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如果把之前需求面的IC設計與IDM業者統括在內,美國廠商依舊貢獻全球的39.8%,其次才是台灣的18.3%、南韓的13.9%,以及日本、中國的9.8%與8%。
以上五個國家,是目前全球半導體業的主要角逐者,歐洲雖有英飛凌(Infineon)、意法(STM)、恩智浦(NXP)以及設備廠ASML,但分散於不同的國家,歐盟如能整合,並在車用半導體上相互支援,未來仍是非常關鍵的力量。
隨著電子工業的重心從NB、手機走AIoT的新時代,半導體產業的營運重心正在改變,甚至所謂的「尖端晶片」也從過去的微處理器、應用處理器主導的架構,走向AI專用晶片等更多元的結構。
不僅如此,頂級的晶圓製造正從前端延伸到後端的封測,而過去總是說量產不易的砷化鎵(GaAs)、碳化矽(SiC)等功率半導體,也會有新的進展。
在AI晶片進展的同時,三星記憶體也開始強調HBM-PIM的功能,Edge端商機也不再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