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從AI變革談台灣經濟三角習題

台灣經濟難解的三角習題

一趟矽谷之行,深刻的體驗貧富落差、世代落差與產業落差的問題。舊金山與矽谷成為兩個世界,在矽谷的史丹佛購物中心,穿梭著富裕的消費者,餐廳吃頓飯得支付22%小費,年薪20萬美元以上的軟體工程師成為天之驕子,但他們也擔心,有一天自己被科技取代。

ChatGPT一出現,英國電信、Vodafone立即宣布大量裁員,打敗軟體工程師不是另一家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而是軟體或其他的新興科技。

我們都知道,真正成功的公司對手只有兩個,一個是自己,一個是無法掌握的新科技。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說,人工智慧技術進程提前了10年,企業經營者得站在第一線觀察改變、因應改變。

這個水太深了,一般凡夫俗子很難一窺虛實,贏家全拿的劇本不斷上演,這幾年不再有那麼多新創公司創造驚奇,比較受到矚目的是生態系的呼朋引伴。

打敗一家公司容易,打敗整個生態系困難或者曠日廢時。在台灣,伺服器上下游產業,從上游的IC設計、晶圓代工、封測、零件都有商機,下游的伺服器生產、工控應用也都水漲船高。

台灣的壓力不在有沒有商機,而是商機也集中在特定的產業領域,AI概念股被大家吹捧,只要能圍繞在以NVIDIA與超微(AMD)的生態圈裡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最近黃仁勳、蘇姿丰分別到台灣停留了10天、5天,他們不是來享受家鄉味、吃麻花捲的,是在網路巨擘動手之前先來綁樁。被綁的企業都可以分一杯羹,那麼分不到這杯羹的其他企業、產業,就要面對資源往贏家流動的現實。台灣不是沒有荷蘭病,而是變形的荷蘭病而已。

西元2000年時,台灣製造業佔比跌到19.8%,產業空洞化的說法每天見諸於媒體。但在2018年起的G2大戰,去全球化的新浪潮席捲全球之後,台商大舉回流,累積投資資金為2.5兆台幣(約800億美元),可以想像的是,回流的資金大多集中於製造業。

根據政府統計,2022年的GDP中,有37.7%來自製造業的貢獻,與2000年的19.8%相比,相去將近1倍。我們可以說過去20年台灣從「去工業化」,走向「再工業化」之路。

從正面角度觀察,增加就業機會、提升所得水準都是可喜可賀的大趨勢,也都知道一級產業(農業)是弱勢產業,服務業比重雖然高達6成,但薪資只佔5成左右。

亦即台灣的服務業是低薪的服務業,那麼「再工業化」的大潮無法扭轉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以製造業所需的知識服務業,為台灣的服務業帶來新的面貌嗎?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