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0年來,非洲只是全球經貿大環境中的小角色,但近年來非洲快速成長,而且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位。非洲54個國家中,最大的經濟體是奈及利亞與南非,其他的很多國家至今還殘留殖民時代的陰影,落後的基礎建設成為社會進步最大的障礙。2050年時,奈及利亞將有4億人,這個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三大國。
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的人口年成長率是2.7%,高於南非的1.2%與拉丁美洲的0.9%。這個成長趨勢若維持不變的話,2050年的非洲將有25億人,如果知道年輕的人口背後是擁有大量可以育嬰的年輕婦女,那麼我們可以理解,非洲的人口成長動能不會輕易緩和。如果看得更長的話,2100年的非洲將有43億人。
現在非洲的13億人中,平均年齡19歲,大約是歐洲的一半,而大約一半的人是出生在2001年911攻擊之後的年輕族群。很多人認為暴增的非洲人口是個災難,儘管貧窮率降低,但仍有許多非洲人處於貧窮線下。
非洲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有100萬人,但大多缺乏專業知識。PWC與哈佛大學等研究機構相信,到2027年之前,全球前15大成長最快的國家,將有7個來自非洲,而到2050年時,奈及利亞的經濟規模將直追法國與德國。
非洲在民主化的浪潮與基礎建設的逐步推進之下,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基礎的教育、降低的出生率,有助於儲蓄率,也會帶來人民對民主化的期待,獨裁政府將會減少,也會帶來經濟的繁榮。一旦各種有利的因素出現時,非洲的潛力將會大爆發。
2003~2016年,迦納的小學就學率從66%增加到89%,但東北非卻因為宗教因素而下跌。如果以相對比較來理解這個世界的改變,15年之後只有不到4分之1的德國、日本人認為生活條件將會改善;但3分之2的奈及利亞人、肯亞、塞內加爾人都認為可以改善生活條件。
Migration:移民帶來非常大的不同
有人問:奈及利亞第二大城在哪裡?會有人回答在英國,因為至少有20萬出生於奈及利亞的人住在英國。移民帶來新的經濟成長與教育機會,更多人離開非洲,或從鄉村搬遷到城市。無論是迦納、南非、肯亞,都有一大半的人想離開故鄉到海外討生活,但沒有離開的理由是「人蛇成本太高」。
歐洲人口到2050年會減少10%。光是德國每年要有50萬人來平衡老化的人口。2018年時,奈及利亞在海外的僑民匯回243億美元的外匯,比2016年增加24%。賽內加爾在西班牙的勞工,匯回一半的收入。僑匯帶來教育所需的費用,而教育品質正好是海外工作需要的,現在有40萬非洲人在海外唸書。
移民帶來的效益
從文化層面,我們看到了年輕人對於非洲音樂的喜愛,而非洲食物跟著移民漂流到世界各地,這些現象在台灣也看得見。世界已經不是我們熟悉的世界,而未來的世界正在飄移。現在非洲城市化的比例是41%,而城市化便是經濟成長的類固醇。肯亞的首都奈洛比,有41%的人得步行去工作,也是全球通勤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農產品效率化的進入市場,可能是國家現代化、工業化最近的一條路。另一個挑戰是「氣候變化」,偏遠的農村、肥料、農業技術的普及都是很大的挑戰。把台灣的農業技術再度帶到非洲?就像贈送口罩一樣,台灣應該本著「人本主義」的立場,贈送口罩、農業技術的傳授,把它當成五、六十年前歐洲神父來台灣傳教一樣吧,先做事,不提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