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鐘航程之外的上海,我們看到在大基金的激勵之下,中國半導體產業鬥志昂揚,但除了跟著大勢唱和之外,能否找出關鍵數據,觀察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新局呢?
2014年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口值高達2,313億美元,超過石油的進口金額,中國政府宣布全面發展半導體產業,並在2015年推出大基金計畫,預計在5年內投入1,500億美元的資金,讓中國半導體產業脫胎換骨。中國的擴張戰略,鄰近的日本、韓國、台灣都怕池魚之殃,而歐美的設備廠商翹首等待商機,但又怕新興的中國從此不受桎梏。
中國幾乎以封閉型的「國防工業」規格,發展一個深具世界性、開放性的半導體工業,中國半導體產業能否一步到位,或者在搖搖晃晃的過程中虛擲資源,成為另一個由政府主導的失敗案例呢?根據2016年中國電子產業年鑑的報告指出,中國本土產業半導體的需求,約佔全球市場的29%,但實際的自給率僅有微不足道的4%。
從貿易總額與逆差數據中看端詳
2016年中國半導體總進口金額達到2,271億美元,扣除封測之後再出口的金額,實際的貿易逆差1,657億美元,這也是中國半導體市場的實際需求,而這個數據大致佔了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的48%(如圖一)。這一個數字,再加上中國IC設計業自家95億美元的產值(大部分供應內需或本土產業之需),那麼我們大致可以理解中國半導體需求(包括外資企業組裝蘋果手機、惠普電腦的需求)大約是1,752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比重為51.6%。
中國在推動大基金計畫時,口說「以滿足國內市場」為第一要務,但半導體是個流動性的產業,市場供需不可能是「垂直分眾」,宣稱只賣本土市場的產業,一旦產業實力建構起來,必然是「水平流通」的全球佈局,台灣如何觀察中國正在演化當中的半導體產業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