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COVID-19、未來車與中美貿易大戰的作用下,分散型生產機制結合區域市場的在地需求,將形成新的產業體系。過去我們習慣的量產機制,固然面對強大的分解力量,但也帶來龐大的商機。由上而下的決策慣性將因多元交錯的需求而改變,很多企業的負責人正在學習如何以更寬廣的視野,尋找決策的最佳模式。
以傳統的NB大廠為例,過去焚膏繼晷,希望優化條件與品牌大廠雙贏。大家看到的是成本、效率,但今天大家多了ESG的議題,也躬逢萬物聯網、分散式生產體系的盛事,在考量生產製造的同時,還得兼顧智慧應用的在地商機,對於各國人文、社會條件,以及自家公司布局的論述,都已經超過原本的知識框架。
這兩年,我有更多的機會與決策企業家共同探索這個世界的改變,疫情肆虐期間也能透過視訊會議參與國際性產業活動,並活絡對於世界變化的敏感神經。面對新的議題,各家企業的需求並不相同,但基礎的訊息仍然具有共通性。
不久之前,某家電子大廠總經理為了東協南亞的布局來訪。我從1990年代初期起就多次參訪東協南亞諸國,並與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科技官員時有往來,甚至在COVID-19爆發之前,還受邀到越南科技部講課,並與菲律賓、越南科技部長有深度討論問題的機會。
對於台商在東協、南亞的投資問題,我們當然不讓,也長期耕耘當地的產業訊息。由於幾週前事先知曉,我有時間上的餘裕,要求DIGITIMES研究中心先做基礎研究,並在客戶來訪之前,用至少3小時的時間,聽取上百張的簡報資料,並從中篩選幾張我認為總經理層次應該理解的關鍵問題。
這份檔案資料裡,有印度汽機車產業的近況、印度資訊服務業、電信服務與的近況與經營重心分析。我們推薦從這三種產業中尋找適當的合作夥伴,在布局生產體系的同時,開展當地的市場商機。
印度是個好市場嗎?印度看起來是一塊可口的蛋糕,但咬下去,可能是滿口的沙子。沒有好的「篩子」,印度能去嗎?這篩子可能是前進印度之前的資訊判讀與策略思維,到了印度市場之後,當地合作夥伴能否發揮篩子的功能也是關鍵。
企業的決策,動輒影響上億美元,豈能不慎!不要想當然耳的進行決策,也不要過度期待您的幹部可以信手拈來的提供您決策建議。台灣極端缺乏與東協南亞國家如何推進國際合作關係的判讀能力,過去大家都不重視,冰凍三尺,怎可能水到渠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