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蓬勃發展,業界需才孔急,每家企業的人事部門莫不絞盡腦汁,希望能夠獲得青年才俊的青睞。但對初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而言,需要考量的是35~40歲,已經有10年左右的工作經驗時,您的專長、職場經驗可以讓您在社會上有再一次「跳躍」的機會嗎?
這幾年產業環境走向兩極,從製造業的角度看,「大者恆大」,但也面臨分工精確,每個人都是小螺絲釘的困境,這些被稱為「菁英」的人,其實把自己的生活塞進更小的菁英社群。基本上,半導體業是菁英匯集的產業,毫無疑問,可以在半導體業找到職場經驗、對話的夥伴,甚至是生命的價值。
但這樣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都有,而且「窄門愈來愈窄」,您要如何努力,才能出類拔萃,可以自己創業,或者成為業界被人尊敬的「大老」呢?這可是看起來是陽光大道,但其實可能是垂直深化的羊腸小徑喔!
另一條路是固守專業領域,但至少抽出20%的時間,用在跟本業相關的斜槓知識、經驗與人脈上。我在寫《東方之盾》時,開宗明義以「多元演化、風生水起」破題,結尾談的是「矩陣思維」,其實這也是面對多元商機的心法。
一輩子全心全力管理半導體代工,承接NB訂單的高階經理人,其實多數沒有餘力去思考印度、東協、美墨加布局的戰略,而傳統供應鏈的幕僚體系也是捉襟見肘。如果我們已經深信「分散型的生產機制」是未來的大趨勢,那麼以科技變化為主軸的宏觀產經知識就愈來愈重要了。
我聽過很多人用總經知識評論科技業,但從這個方向要深入堂奧的障礙很高;從科技變遷的角度,去理解總體經濟的變化,並為自己的思想定錨,反倒是個不錯的經驗,大家何妨試試!
在學校裡,工學院的人要學著去理解企業的事業模式,要看得懂財報,這是前幾天張忠謀在玉山科技協會20週年慶晚宴時提到的「Basics」;商學院的人,要知道電子產品的電腦運算與資料儲存兩大功能,更進一步可以試著多瞭解量子技術的基本概念,元宇宙代表的產業意涵。
這些聽起來對商學院、文學院學生遙不可及的科技,儘管有很深的技術含金量,但理解的基本概念並不難,只是多數人望而生畏,不願再往前跨一步而已!
至於傳統財經界的朋友,可能得多花點時間理解產業的變化,已經地位崇高的老狗就是怕學新把戲,產業發展進入新境界時,管理階層就需要旁徵博引,知所變通。但很多位居高位的大狼狗,就是怕犯錯,也怕觸及新議題時發現自己已經被時代淘汰了,因此出現更多排斥的心態,這種心態經常成為企業進步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