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TResearch
ADI

電動車的新挑戰:智能化的車聯網

車廠參與自駕車的四種模式

2021年各國出現塞港問題,司機短缺也是關鍵因素。以台灣為例,根據公路總局統計,巴士司機的平均年齡為48.3歲,在實施一例一休之後,司機佔營運成本的比重由29%提高到52%,營運虧損,連帶的減班、司機獎金制度都受到衝擊,這是「雙輸」的狀況。

5G通信日益普及,透過網路更新軟體成為發展的趨勢,在電動車發展過程中,車聯網也同步發展。由於電動車採取的是「Drive by Wire」的模式,每輛車的時速、停車都受到監控,因此能與無人自駕車能高度融合。

以這樣的操作模式而言,「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將成汽車運作的基礎,我們可以期待汽車事故大減,傳統的售後運作機制將被打破,汽車壽命延長,開得越久的汽車也許會越值錢,更新軟體的服務機制將會形成,因為汽車成為現代人的第三個生活空間,車廠的營運、營收結構必然隨之改變!

預期2022年將是網路巨擘在車聯網領域捉對廝殺的一年。過去汽車產業的軟體整合仰賴Tier 1業者,但在汽車Infotainment、ADAS、Navigation等相關服務的興起,來自網路世界的科技大廠反倒有更大的利基主導新事業的發展,其中Google的Android系統更是最重要的操作系統。

包括日產(Nissan)、本田(Honda)、BMW、Stellantis等,都選擇開放性的系統發展相關的服務。但已經佔有全球約15%市場的Tesla,以及即將登場的蘋果(Apple)汽車,都與Google合作,利用Android Grade Automotive架構,直接在車子裡內建OS,這會是改變生態,最令人矚目的新架構嗎?

誰能在2022年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自駕車發展方案呢?豐田(Toyota)、福斯汽車(Volkswagen)、戴姆勒(Daimler)、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這些起步晚一些的車廠,都嘗試自建平台,這是另一種布局的選擇,但後來居上有一定的難度。如同PC與手機產業經驗一樣,台商不太容易在操作系統上先期布局,但如果有意發展整車,也必須在當中的模式中做出選擇。

整體而言,汽車市場成長有限,但電動車卻在未來5年可望維持50%的年成長率,而且我們預估到2025年時,電動車滲透率就有可能超過30%,這對傳統車廠而言是汪洋中的浮木。困難的是周邊虎視眈眈的資訊通信業者、造車新勢力都希望分一杯羹。

傳統汽車產業的時代已經飄然遠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整合軟硬體,連結了製造業與服務業為一體的新興產業。智能化的發展,將帶給車聯網、自駕車無限的想像空間,各種數據的應用、演化,都將是人類過去百年生活模式的新挑戰。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