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809
member

Plugging the gap:填平坑洞,落實關鍵的1%

台灣GDP約是全球的0.7%,但台灣人均所得較高,以1%當市場貢獻率或其他工業指標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對比。Google或Facebook的營收有1%來自台灣,應該不難理解;如果牽涉到「人頭(Headcount)」,台灣人口超過全球0.4%,就像手機,台灣市場大約是全球的0.5%。

但我們也必須理解,台灣的市場小,如果要提高別人關愛的眼神,要趁著其他競爭者還沒發現時,以較好的效率、超前的部署爭取國際合作夥伴,或者本地消費者的支持。

南韓就是把這種觀念用到極致的國家。台韓兩國人均所得相近,以人口而言,南韓是台灣的2.18倍,也不是個了不起的大市場。但南韓是全世界最早布局4G、5G的國家,元宇宙的商機剛興起,南韓人就說要把首爾當成元宇宙首都,而南韓智慧城市的原型就在世宗市,這是南韓為了預防北韓入侵,在大田市附近興建的第二首都,或行政中心。

閱讀經濟學人雜誌時看到,2020年時全球電動車的充電樁是130萬支,到2030年時會增加到4,000萬支。如果以1%計算,那台灣現在至少該有1.5萬~2萬個,台灣幅員小,人口密度高,投資的充電樁使用率一定很高,何況很多充電樁都是台商做的。

做充電樁的,不管是台達電、飛宏還是華城都是台灣公司,如果能以台灣為實驗場域先行布局,廠商贏、消費者贏,而最大的贏家可能是政府與社會。只是不久之前,聽到工研院的院長劉文雄說,希望在2025年前可以在高速公路旁布建7,500支充電樁。

從這個數字推算,我們離理想的數字非常遙遠。我們窮嗎?不久前財政部才說2021年政府稅收大概將超收3,800億元,這些錢是繼續放著,讓別人覬覦,還是趕快加速基礎建設,造福廠商與社會呢?

只要跟政府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政府官員都請預算有限,請大家體諒,但政府不是沒錢,而是不知道怎麼花錢!聽資安廠商說,政府的IT預算並沒有增加,官員為了績效,甚至期待更好的CPI,那麼我們高喊智慧轉型,或者2022年要上路的數位科技發展部到底要怎麼運作呢?

根據央行統計,到2021年10月底為止,台灣外匯存底已達5,467億美元,而且幾乎沒有外債,這是歷史新高,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外匯嗎?

反觀南韓,10月的外匯存底是4,692億美元,到第3季為止的外債是6,107億美元。台灣只會把獲利轉換成外匯存底,然後靠孳息所得養家,南韓卻是借錢擴充基礎建設,所以多數西方人認為南韓的國家競爭力是優於台灣的。過與不及,只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脫離只會省錢,只強調「性價比」的落伍財政觀念呢?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