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TResearch
ST Microsite

茶金的「海外」歲月

《茶金》這部影集掀起大家對於1個世紀前,台灣從農業社會演化的過程,也探索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後的一些故事。「茶」是世界上是僅次於「水」,普及率最高的飲料,18、19世紀風靡了整個歐洲,但當時的茶葉是中國人壟斷,BBC有一部「1片茶葉,1,000個故事」的影片,我正好看到幾個片段,跟大家分享。

為了打破壟斷,英國人在1848年時派了一位叫福鈞的人,打扮成中國人到處購買茶葉苗,並學習茶葉種植、烘焙技術。這套系統被引進到大吉嶺、阿薩姆,成為今日印度製茶工業的濫觴。被稱為茶葉王子的大吉嶺貴族班納吉,說爺爺告訴他,採茶最好的時機是月圓的前後三天。一段與茶農優雅的對話,其實是在以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語言描述茶葉、行銷茶葉,這也是中國人最不擅長的。

另外一段故事,發生在裡海邊上的喬治亞共和國,劉峻周,一個中國人在20世紀初被聘僱到此種茶,並與當地的貴族結婚。劉峻周的茶葉席捲整個東歐市場,被稱為喬治亞的茶王。只是1917年蘇聯革命之後,茶園被收歸國有,共產社會重量不重值,以化肥為主的栽培方法,為茶園帶來致命的打擊。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喬治亞人發現荒廢多30多年的茶園竟然自我療癒,如今再次成為優質茶的產地。您可以想像喬治亞共和國會是茶產地嗎?您當然不知道,因為喬治亞不發簽證給台灣人,去過喬治亞的台灣人屈指可數。

現在,也有人用更科學的方法種茶,您能想像在紐西蘭北方的偏遠地區,有一大片茶園正在成為茶葉新的供源。一位來自台灣的移民,他看到鄰居的山茶花盛開,認為山茶花與茶葉的生長條件類似,因此引進100多棵烏龍茶的樹苗,開始將台灣的高山烏龍種在紐西蘭的平地上。

這家命名為「璽龍」(Zelong)的茶園,已經有幾百萬棵的茶樹,他們強調機械耕作、有機種植,並且成為習近平訪問紐西蘭時,端到桌上的國宴茶。茶葉的種植、採摘方法、地點,這會對未來的茶葉市場造成衝擊嗎?

這三段故事,其實也是現代產業競爭的縮影。在台灣的茶農、茶商只知道生產,並不知道世界市場的改變。茶金成為茶土,而化肥廠的生產過程一波三折,也與官商勾結、外行領導內行息息相關。理解市場與產業技術的變化,一方面得有「內省」的功夫,一方面得有「外放」的本事,收放之間要有商場如戰場的心理建設。

「內省」包括企業與產品的定位、技術的創新變革,「外放」的功夫包括產業關係的經營、世界市場的理解。如果面對浩瀚多變的市場,我們自以為無所不知,那麼您不是過於自大,就是欺騙自己、欺騙員工。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