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809
DTR0829

地緣政治與半導體之間的距離(4/12):護國神山,還是懷璧其罪?

2021年各國半導體產業鏈營收估計

人口只有2,332萬人的台灣,2021年半導體業產值高達1,569億美元,佔全球17.9%,是僅次於美國的半導體第二大國,背後的晶圓製造、IC設計、封裝測試都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這些成就並非憑空而降。

1974年,由台灣工研院菁英組成的團隊到美國RCA學習CMOS的技術,這是台灣半導體業的濫觴,之後台灣有一些嘗試性的投資,但都不是真正關鍵性的產業改造與創新。

1987年,張忠謀認為IC設計業者難以支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晶圓廠投資,推出了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也成就了台積電的霸業。但台灣其實並不只有一家被台灣人稱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從產業結構探索台灣時,我們更願意用「護國群山」來形容以台積電為核心的台灣製造服務體系。

就在台積電起步的那幾年,台灣新世代的電子業者,在宏碁、神通等廠商的帶領下,開始在PC領域嶄露頭角。1985年微軟(Microsoft)推出Windows軟體,IBM提出IBM相容PC的架構,而英特爾(Intel)的386 CPU更讓PC有一個標準平台。

台灣PC產業開始起飛,到1990年代中期起,台灣已經是「電腦王國」,全球超過80%的PC來自台灣,而在經濟規模出現之後,零件的需求快速擴張,這一方面提供IC設計業的發展溫床,一方面也成了台積電、聯電兩家主要的晶圓代工廠,有了本土IC設計業的調節機制。

1990年代,台灣電子公司透過上市、上櫃的手段,在社會大量取得廉價的資金成本,投資電子業成為全民運動,但台灣只有2,332萬的人口基礎,已經無法因應快速成長的電子業。而2001年前後,海峽兩岸幾乎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的量產製造業大量向中國移轉。

而2007年iPhone出現,雙向的應用、數據流量,也讓中國本土的手機大廠與IC設計業者水漲船高,而晶片代工夥伴,當然是以台灣為主。在川普出手制裁華為之前,華為貢獻台積電的比重已經接近20%,加上比特幣帶來的晶片需求,更讓台灣的晶圓代工業蓬勃發展。

台灣半導體產業因時而生,而1970年代嬰兒潮世代培養的理工人才,正好也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台灣的成就,有內在條件,也有外在的契機,像是台灣這樣規模的國家,無論從人口、資本、技術能力,都不容易擁有這樣的契機,也受到很多國家的覬覦。

因為半導體產業非常特別的成功經驗,今天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到底是懷璧其罪,還是護國神山,其實也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