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是個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產業,台積電、英特爾(Intel)都以雙軌的研發團隊因應不同世代的技術需求。2022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將高達420億美元,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爾也都會挑戰400億美元的高地,這些龐大的資本支出,很像現實世界裡的軍備競賽,但背後除了不斷精進的技術之外,也牽涉到設備投資所引發的排碳量等問題。
產業的競爭模式當然不會一成不變,2008年前後,28奈米等級的12吋晶圓廠強調材料創新的銅製程,進入16/14奈米的階段時,FinFET的架構成為致勝關鍵,而進入7奈米之後,兩者之間的結合、雙軌體系才是業界努力的目標。
在設備方面,來自歐洲的EUV設備是進入低奈米世代的關鍵設備,但兩難的是這些高耗能的設備,讓ESG的議題成為地球面對溫室效應時很難迴避的問題。而相較於S與G,環境議題(E)正從現在的壓力,轉換為未來的成本,甚至經營風險。企業經營者必須以現階段的技術進程(Roadmap),搭配減碳儲能的機制,在2030年能即時趕上碳排放成為競爭關鍵的新時代。
據悉,2020年這一年,台積電是全球排碳量第一名的半導體公司,總排碳量高達1,550萬公噸。第二名是三星的1,250萬公噸,排名第三的英特爾是830萬公噸,而且綠電使用比例高。我們隱約看到未來的競爭,不見得只是過去的技術、規模、良率、價格之爭,誰說破壞性的創新只會來自技術的變革呢?遊戲規則可能才是最後致勝的關鍵!
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套EUV的機台進入最先進的生產線,其中90%以上放置在晶圓代工生產線上,記憶體生產線則不到10%,顯然競爭主戰場是在晶圓代工領域。南韓訂下在2030年成為全方位領先的半導體第一大國,擋在前面的高牆就是台積電。而三星有機會在2030年之前打敗台積電嗎?
我們認為同為亞洲公司,強調的是生產效率、技術競爭,但美系的英特爾可能整合上游的EDA/IP業者,與發展AI晶片或自駕車晶片的網路巨擘合作,也可以在比較寬鬆的限制下,透過購併等手段挑戰台積電的霸業,而ESG的議題,更可能是戰略型的武器。對台積電來說,三星可能只是癬疥之疾,英特爾才是可能讓競爭關係翻盤的對手。
這個系列的評論,是以亞洲的在地觀點,探索台韓競爭關係、台日結盟、美國如何主導半導體產業的新局,中國如何搶奪四強賽的外卡,德國、印度會參加賽局嗎?這些都是國際社會關切的議題,我們看到英特爾這兩年來動作頻頻,其他公司也都大幅擴張,那麼誰會是10年後的強者呢?